教育乃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在战略实施维度,基层实践作为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既是检验教育强国建设成效的试金石,也是连接顶层设计与民生需求的重要纽带,以确保国家教育强国战略在全国各地有效落实。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政策效能的有效释放,关键在于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政策认同”的实践进路。具体而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以制度创新撬动政校企社协同治理、依托数字技术构建教育决策智能中枢、增强社会公众认知层面的教育政策认同,方能突破传统教育政策执行局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基层实践路径。
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凝聚教育合力
促进多元主体协同是构建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核心机制,突破传统教育管理的行政化窠臼,重构政府、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共生关系。家校社政协同重塑教育责任边界,使政策制定从单向指令转向共识凝聚。通过整合企业技术优势、社区文化资源和家庭育人智慧,形成了立体化、生态化的教育支持网络,既提升了教育资源供给的适配性,又增强了教育改革的公共认同。
建构多层次、立体化的协同体系。构建教育共同体立体治理范式,通过“纵向治理轴”贯通班级、学校、政府三级联动,形成决策赋权与资源下沉的双向通道;以“横向协同链”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主体,构建教育诉求动态感知与精准响应的网格化结构。不断创新素养提升范式,将家庭教育能力认证转化为可持续成长积分,形成教育实践与理论研修的共生系统。依托数字政府治理矩阵实现教育要素全域流通,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路径,形成“需求发现—资源匹配—效果评估”的全链条教育管理与服务闭环,实现家校社政等教育要素的立体化全方位协同。
构建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企业教育贡献评估体系,对参与教育基建、课程研发的市场主体给予税收优惠、品牌认证等政策激励,推动校企合作从设备捐赠向产教融合升级。重点引导科技型企业与学校共建创新实验室,将产业前沿技术转化为项目化学习资源,通过双师型导师团队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构建教育服务市场定价机制,开发教育项目质量效益评估矩阵,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分级定价基准。重点培育教育服务集成供应商,通过“基础服务保底采购+增值服务竞价招标”模式,形成教育项目服务的市场化供应链。
构建资源统筹、服务协同的整合机制。应建立街道层级的资源统筹中心,运用数字技术整合辖区内的场馆设施、专业人才、文化资产等教育要素,形成动态更新的教育资源云图谱。重点打造校社联动的教育服务网络,通过课程共建、活动共办、师资共享等整合机制,将社区文化空间转化为实践育人基地,使学校课程与社区资源形成双向赋能。建立社区教育志愿服务体系,构建涵盖退休教师、高校学者、行业专家的志愿者数据库,共同开发模块化教育服务项目库。通过积分兑换、荣誉激励等机制,引导广大居民参与教育志愿服务,构建“人人为师、时时可学”的社区教育新形态。
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提高执行效能
推动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治理,重构教育系统的运行逻辑与价值创造方式。通过数据平台和智能工具,可实时收集各方需求,精准匹配教育资源,解决传统管理中的信息滞后问题,使教育服务从统一标准转向个性化支持。既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又保留教育的人文关怀。数字化升级构建了更智能、灵活的管理体系,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实现高效管理与人性化服务的平衡发展。
构建智能化的教育政策执行信息平台。以全域联动的数字化平台为核心,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政策文件的智能解析与分级推送,精准匹配校长、教师等目标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打造覆盖政策执行全周期的智能中枢;构建基层数据接口网络实时捕捉师资调配、资金使用等动态信息,同步生成可视化教育热力图监测区域政策执行差异;依托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政策效果归因模型,智能识别执行堵点并生成优化方案。该系统贯通“精准触达—动态监测—智能研判—闭环反馈”全链条管理,通过实时预警执行偏差、强化跨部门协同响应,构建起从政策传导到效能提升的敏捷通道,为教育现代化治理提供核心引擎。
深化教育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构建全域联动的教育数据中枢体系,通过智能引擎实现精准决策支持。学业诊断系统基于知识图谱定位学习盲区,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教师发展模型解析成长轨迹,智能匹配专项提升计划;资源配置系统结合人口流动与产业需求预测,动态优化校舍建设与专业布局。同步构建课堂增效与质量预警双轮驱动机制,利用多模态感知技术分析教学行为效能,建立涵盖学业、心理、职业适应性的三级预警体系,实时触发优化策略。推动教育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资源精准配置、问题快速响应、执行效能持续升级的教育现代化治理新模式。
构建分层递进的技术赋能支持体系。强化智慧校园建设与数据治理能力,实施教师智能技术分层赋能计划,建立数字素养动态追踪系统,智能匹配个性化发展路径。打造“区域技术服务中心—校本技术团队—智能运维系统”协同支持网络,实现技术问题快速响应与系统监测。以教师数字素养成长档案为枢纽,构建“能力测评—精准培训—实践认证”闭环机制,依托在线学习平台记录技术应用轨迹,智能推荐适需资源。该体系通过战略共识凝聚、能力梯度培养、运维检测保障的有机衔接,显著提升智能工具应用效率与故障处置效能,推动数字化转型从技术部署向教育治理能力升级的实质性跨越。
增强教育政策认同,确保执行可持续
增强教育政策认同是提升执行效能的核心前提,通过构建透明化、参与式的政策治理机制,破解传统政策执行中“理解偏差—落实脱节—反馈迟滞”的困境。教育现代化智能治理平台依托自然语言解析与动态监测技术,将政策要点精准推送给执行主体,在基层实践中形成“认知共识—行为协同”的良性循环。从而构建起“科学决策—精准执行—持续迭代”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培育教育政策文化。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教育政策的价值和意义,让全社会认识到教育政策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利用媒体、社区活动等传播教育政策成功案例,营造尊师重教、支持教育的良好文化氛围。将教育政策理念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校训校风等方式,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教育政策的精神内涵。在校园内设置宣传栏,定期展示教育政策的最新动态和优秀成果,使师生能够及时了解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和未来方向。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教学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教育政策,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政策意识。
加强政策执行心理建设。开展针对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理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坚韧的意志,应对政策执行中的压力和挫折。组织心理健康讲座和团队拓展活动,增强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建立政策执行激励机制,对在困难条件下坚持执行政策并取得成效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定期开展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调查,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和辅导服务。同时,通过团队建设活动和经验交流,增强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协作,共同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促进教育政策的传承与创新。总结基层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可传承的教育政策执行文化和方法。编写基层教育政策执行案例集,为新入职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鼓励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时代发展和地方特色,不断优化政策执行方式,使政策执行既保持稳定性又富有活力。建立政策执行导师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指导新手,确保政策执行的连续性和质量。同时,开展教育政策执行创新竞赛,鼓励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教育政策执行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发展。
(童广印,枣庄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董隼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
如果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存在不妥之处,请及时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