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网教育 > 正文 分享

广东工业大学“智翼兴农”突击队以无人机“天眼”巡航,探索无核黄皮数字种植新路径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6.0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7月13日至22日,广东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智翼兴农”突击队奔赴云浮市郁南县,开启为期十天的科技助农实践。队员们聚焦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郁南无核黄皮产业,深入果园一线开展无人机巡园测试、搭建果园数字地图、优化智慧监测系统,以航测数据赋能产业数字化、精细化管理,让“无人机+数字技术”为传统农业插上智能翅膀。

图为“智翼兴农”突击队师生合影

听果农讲“黄皮致富经”

突击队首站走进金旺村,在种植大户的果园里,队员们与农户围坐畅谈。从选种育苗的门道到病虫害防治的土方法,从市场行情的起伏到电商销售的尝试,果农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比划着丰收的场景,也道出了传统种植中“靠天吃饭”的难题。这些鲜活的需求,成了突击队技术研发的“指南针”。

图为“智翼兴农”突击队走访种植户

对话专家让科技扎根农业土壤

郁南蓝兴无核黄皮基地的田埂上,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杨伟成指着挂满枝头的无核黄皮果,向队员们详解“疏花疏果”的传统技艺:“一棵树留多少果,既要看长势,也要算市场。”这场“田间课堂”后,双方围绕“智慧种植如何兼顾产量与品质”展开讨论,为技术落地划出“接地气”的坐标。

图为“智翼兴农”突击队与郁南县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杨伟成交流

随后,在郁南县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长姚建华的话让队员们深受启发:“无人机不光是‘会飞的相机’,更要成为‘会思考的农具’。”他结合果园管理痛点,建议突击队聚焦“病虫害早期识别”“挂果量精准统计”等实际需求,让航测数据真正转化为农户看得懂、用得上的管理方案。

图为“智翼兴农”突击队与郁南县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会长姚建华交流

走访企业打通从枝头到舌尖的数据链

郁南县无核黄皮产业园里,鲜果分选线上的红外检测仪正在给无核黄皮果“打分”。在富赢田田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指着果脯生产线说:“如果能提前知道哪些果子甜度高、果皮厚,深加工就能少走弯路。”这句话点醒了队员们——技术不仅要服务种植端,更要串联产业链。

在广东康美先食品有限公司、广东亲群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智能化生产车间里的标准化流程与突击队的数字地图系统形成奇妙呼应:前端无人机监测果实成熟度,后端生产线按需调整加工参数,这条“数据链”让“精准种植—精准加工”的闭环逐渐清晰。

图为“智翼兴农”突击队走访当地企业

在百年母树下读懂传承与创新

世界黄皮公园里,博物馆的老照片记录着从“零星种植”到“规模产业”的蜕变。而当队员们站在那棵枝繁叶茂的百年母树下,更深刻体会到:无核黄皮的传承,不止是品种的延续,更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当年果农嫁接培育无核品种的勇气,与今天用无人机巡园的探索,本质上是同一种对土地的热爱。

图为“智翼兴农”突击队走访世界黄皮公园

让无人机成为“新农人”的翅膀

在田间地头的实践中,一套智慧农业系统逐步成型:队员们操控的无人机掠过果园,多光谱镜头捕捉着叶片的细微变化,图像识别算法对果树病虫害展开筛查诊断;基于多光谱数据构建的果树长势评估模型,为果园精准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而系统通过构建高精度电子地图,搭配智慧监测功能,实现对果园环境的实时监测与预警。

这套融合无人机巡园、智能识别与数字地图技术的系统,将有效提升果园管理效率,为当地无核黄皮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图为“智翼兴农”突击队运用无人机巡园,识别病虫害并绘制数字地图

十天郁南行,队员们的足迹从果园泥土到企业车间,从专家笔记到农户言谈。他们深切体会:科技兴农不是实验室里的“炫酷算法”,乡村振兴也不是抽象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助农增收。

从课堂到田间,“智翼兴农”突击队用无人机为传统农业绘制数字蓝图。当航测数据化作田埂上的增收方案,当算法模型扎下带泥的“根系”,这场青春与土地的相遇,正书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注脚——最好的科技,永远是让土地更肥沃、让乡亲更幸福的智慧。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194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