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人物观点 > 正文 分享

凝聚“三方合力”为中小学生减负

时间:  来源:基层网   作者:朱芸芸   点击:924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长期困扰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教育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减负政策,旨在缓解学生过重的学业压力。然而,政策实施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家长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和由此引发的“内卷”行为。

2000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首次在全国层面推动减负工作。随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陆续出台配套措施,从课程设置、作业量控制、考试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减负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对学校办学行为、校外培训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提出全面要求。2021年,"双减"政策的出台更是对课外培训和校内作业进行了严格限制,标志着减负工作进入新阶段。

然而,政策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学校层面的减负措施往往流于形式,存在“明减暗增”现象;另一方面,家长对减负政策的认同度不高,甚至出现抵触情绪。许多家长通过私下聘请家教、邀请家教上门等方式,变相增加孩子学习负担,导致减负政策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家长“内卷”主要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升学竞争压力传导至家庭教育决策;社会评价体系单一,学历文凭仍然是社会流动的重要凭证。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行为并非完全非理性。在现行教育评价和选拔机制下,家长的“内卷”行为有其现实合理性。单纯指责家长“不配合”减负政策,而忽视其行为背后的制度性因素,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实现有效减负需要政府和家长形成共识与合力。在政策层面,应当优化教育评价体系,淡化“唯分数”倾向,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同时,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缓解择校压力。此外,还应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防止减负政策被架空。

在家长引导方面,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科学教育理念的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可以通过家长学校、专家讲座等形式,提升家长的教育认知水平。同时,要建立家校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家长诉求,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包容性。

最重要的是构建政府主导、学校配合、家长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政府应做好政策设计和资源保障,学校要发挥减负主阵地作用,家长则需要理性看待子女教育。只有三方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打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实现为学生减负的最终目标。

中小学生减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靠行政命令单方面推进,唯有政府与家长在观念上达成共识,在行动上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为学生减负的目标,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雷舒涵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

如果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存在不妥之处,请及时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


49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