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月月)3月4日至5月6日,周口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编远童行”支教团的32名志愿者,跨越数十公里奔赴韩庄小学,开展为期10周的“编程+科技”趣味支教活动。这支由22级至24级学生组成的团队,以Scratch编程教学为载体,融合科学实验探究,为300余名乡村儿童带来五期沉浸式编程科技课程,在中原乡村的沃土上播撒创新思维的种子。
一、从画笔到代码:让想象在编程中“动”起来
“我的机器人要能保家卫国!”四二班小朋友的画纸上,红色机械臂的机器人展示它的风姿。首期“机器人幻想画”环节,孩子们用彩笔勾勒出充满质朴气息的科技愿景:自动做咖啡的仿生机器人、能辨别草药的智能机器狗……支教团的成员们敏锐捕捉到这些“纯真想法”,随即在编程课上引入“角色移动”指令:“你们画中的机器人手臂,就像Scratch里的‘画笔’角色,输入‘移动10步’‘右转90度’,就能让它在屏幕上‘干活’。”
在志愿者的引导下,五三班的学生用“重复执行”循环指令画出小猫,兴奋地向同伴展示:“这和真的小猫一样会动!”数据显示,首期课程后,超85%的学生能掌握3个基础编程积木的用法,而“机器人编程课堂与乡村学校结合”的创意想法,为后续“编远童行”项目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游戏化课堂:在闯关逻辑中解码科学思维
“小猫碰到老鼠就加1分,这就像数学题里的‘如果…那么…’!”在“Scratch老鹰抓小鸡”游戏设计课上,四一班学生指着屏幕上的条件判断积木说道。支教团将编程知识转化为“角色设计—规则编写—关卡挑战”的游戏开发流程,让孩子们在“玩中有学”:通过调整“移动步数”控制“老鼠”躲避“小猫”,用“坐标定位”让“石头”精准阻挡攻击路径,甚至自主设计“加分道具”“减速陷阱”等进阶规则。
在“小猫跳石头”实践环节,志愿者们创新性地将教室地板化为“坐标网格”,学生们手持写有x/y坐标的卡片,通过模仿代码指令完成“跳跃”——当喊出“x坐标增加100”时,扮演者需横向移动一步。这种“可触性编程”教学法让抽象的坐标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四四班学生在课后日记中写道:“原来数学学的坐标,能让游戏里的小猫跳得又准又快!”
三、学科跨界:编程风车中我们理论与实操融合
支教团与项目团队指导学生用马达、齿轮以及扇叶积木组装可转动风车模型,四五年级的学生们各自分组讨论如何组装,在课桌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支教老师们帮助学生安装马达,看着转动的扇叶,孩子们更加积极的发言参与课堂。Scratch编程环节,学生将实测数据转化为代码参数,利用编程软件将自己的实践数据转化为可动的电子风扇,呼哧呼哧转动的不止是风扇,更是孩子们求知的渴望。“编远童行”项目负责人雷玉娇更加触动,严选支教老师,为学生们提供更加高质的课堂,为城乡教育平衡注入新动力。
四、双向成长:在乡村课堂看见教育的力量
结课仪式上,学生们展示了自己设计的编程小游戏,通过色彩模块和造型指令,为虚拟小猫添加渐变毛色、动态光影的效果,让原本的单一的小猫瞬间炫彩起来。回收的152份问卷显示,85%的学生表示“想继续学习编程”,72%开始主动观察生活中的科技现象。
“最感动的是看到孩子们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转变。”支教团领队雷玉娇回忆起一个细节:当志愿者用废瓶子制作编程教具时,孩子们自发收集饮料瓶、硬纸板,共同打造“环保科技角”。“这说明他们不仅在学知识,更在孕育创新意识。”韩庄小学校长感慨道,“这样的支教不是‘输血’,而是帮孩子们找到‘造血’的能力。”
据悉,该学院已将“编远童行”项目纳入“科技推动教育均衡计划”,未来将建立“线上资源库+线下流动课堂”长效机制,定期更新适配零基础学生的编程课程与物理实验方案。正如24级志愿者贾盛鑫在总结会上所说:“我们带过去的或许只是几节课程,但留在孩子们心里的,可能是对编程科学永不熄灭的好奇心。这,就是支教的意义。”
责任编辑:李思欢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
如果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存在不妥之处,请及时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