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教育 > 正文 分享

商学院暑期三下乡(二)|墨香非遗地,文港承古今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9.8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在赣鄱大地的深处,进贤县文港镇不仅是蜚声中外的“华夏笔都”,更承载着千年匠心凝聚的非遗密码。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商学院“微光汇聚,星火筑乡”实践队深入这片文化沃土,探访赵金发烙画工作室、周信兴微雕工坊以及印泥制作坊,见证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

铁笔生花-烙画里的火痕春秋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一幅幅以火为墨、以木为纸的作品令人驻足。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烙画以高温烙铁为画笔,通过碳化程度的微妙差异,在木板上勾勒出山水云雾的氤氲、人物花鸟的灵动。看似简单的操作,实则对温度、力度和速度的把控要求极高。

在工作室内,实践队员们看到了一幅幅烙画作品,并近距离观看了烙画的制作。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赵金发老师的交流中得知,文港烙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幅烙画作品,从选材、构思到创作,都凝聚着创作者无数的心血。并且要时刻观察着温度与力度的逐渐掌控,才能渐渐勾勒出深浅不一的烙痕,最终形成一副美丽的画作。

咫尺乾坤-微雕中的微观宇宙

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是一种以最小刀具的锋毫在最小空间创作出最小浮雕、立体雕、篆刻、平面图文雕,肉眼无法看清,需借助高倍放大镜才能看清楚的艺术作品,是一门集雕刻、书法、细作、静功等多项技艺于一体的高难度综合艺术,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工作室内队员们看到了周信兴老师的微雕作品,周信兴老师说,微雕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更需要超乎常人的耐心和专注力。一件微雕作品的完成,往往需要耗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这些精微作品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匠人对极致的永恒追求。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微雕艺术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但周信兴老师依然坚守着这份热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微雕、爱上微雕,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朱色千年-印泥里的东方美学

印泥,是中国特有的文房之宝,它的制作工艺复杂,印泥制作需历经选料、晒油、研砂、合料等二十余道工序,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

工坊里,师傅详细讲解印泥制作的复杂工序:选料、晒油、研磨朱砂、搅拌等,每一道工序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尤其是朱砂的研磨,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细腻均匀的效果。在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亲自参与印泥的捶打环节,看似简单的捶打,实则需要掌握好力度和方向,并且需要捶打十万次才能让各种材料充分融合。工坊的匠人们依然坚守着这份传统技艺,努力让印泥这一古老的文化瑰宝继续流传下去。这一抹朱红,不仅是颜色的呈现,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在天然朱砂、蓖麻油与艾绒的交融中,见证细腻的红色膏体逐渐成型。

从火痕烙就的山水长卷,到微雕承载的千年文脉,再到印泥晕染的文化底色,文港镇的非遗技艺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之路。“微光汇聚,星火筑乡实践队”的探访之旅,不仅是对非遗技艺的生动记录,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深度实践。当年轻力量与古老技艺相遇,非遗文化正以全新姿态,在时代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317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