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文化传承发展号召,北京科技大学梨园弦考戏乐传承实践团旗下多支小队于2025年暑期分头行动,围绕京剧、新疆民间乐器、昆曲三大传统艺术门类,开展为期数周的实践调研活动,以青春力量探索传统艺术的守正创新之路。
炉火煅京韵小队:多策并举,让京剧“潮”起来
7月21日起,炉火煅京韵小队以“戏影千年,璀璨新篇”为主题,在北京市开启京剧传承探索。团队先后采访抖音平台两位知名京剧演员:7月24日对话拥有47.5万粉丝的李佳烨老师,7月28日专访13万粉丝的花旦演员甜甜老师。两位老师均强调京剧需“守元创新”,既要坚守程式化、写意美等核心特质,又可通过与音乐融合、自媒体传播等方式吸引大众,甜甜老师更寄语年轻人“大胆去玩,让热爱发芽”。
为了解大众认知,小队于7月22日至27日,分别在天乐园、校园、地坛公园开展随机访谈。结果显示,京剧虽为“国粹”广为人知,但中老年群体情感更深,年轻人多仅“略有耳闻”;外国友人则更关注“唱”与中文故事。同时,团队搭建线上传播矩阵,在抖音、快手及微信服务号科普京剧知识;7月29日走进京铁和园开设童趣课堂,通过历史讲解、脸谱填色游戏,在儿童心中播下热爱种子;7月31日还赴戏曲博物馆考察学习,持续为京剧传承注入新活力。
丝
路弦语队:扎根喀什,探寻民族乐器千年弦音
由8位新疆籍北科大大一学生组成的丝路弦语队,以“挖掘丝路弦音,守护民族瑰宝”为目标,在喀什开展三周民间乐器调研。出发前,团队分工协作,梳理乐器谱系、联系非遗传承人、制定安全预案,并整合近百篇学术资料,标注都塔尔、热瓦普等8种乐器的历史与曲目。
抵达后,队员深入古城街巷与工坊:第3-4天探访“木卡姆乐器工坊”,68岁都塔尔传承人详解沙漠边缘桑木制作乐器的奥秘,其演奏的乐曲尽显喀什岁月沉淀;第5-6天走进乐器村,28岁热瓦普制作人对比现代与传统乐器纹样,强调手工制作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随后在小学旁乐器村,少年演奏者展示1.2米长的萨塔尔,以细腻弓法传递“思念”之情。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4位非遗传承人深度访谈,拍摄超8小时视频,收集大量乐器实物照片,后续计划结合调研数据提传承建议,并制作双语短视频在网络发布。
昆曲实践队:聚焦“人”的力量,解码昆曲传承密码
昆曲实践队历时14天,以“人”为核心展开调研,足迹覆盖校园、社区、剧场等,通过访谈与问卷,勾勒昆曲传承生态。在爱好者群体中,中学生关注“创新改革,吸引年轻人”,老年人则钟情“老一辈艺术家的精湛表演”;部分此前了解甚少的受访者,虽对昆曲特质认知模糊,但表达了“愿意进一步了解”的意愿,显露出潜在受众空间。
团队还专访青年演员韩佳音与资深专家于雪娇。韩佳音借力新媒体发布戏曲教学视频,探索经典剧目的当代表达;于雪娇强调系统性教学与基本功的重要性,提出“培养观众与培养演员同等重要”。实践队指出,昆曲传承需构建“专业传承者—爱好者—潜在观众”的良性循环:依赖传承者坚守与创新,依托爱好者热情参与,通过普及引导拓宽受众,方能让昆曲这朵“幽兰”在新时代持续芬芳。
此次暑期实践中,北科大梨园弦考实践团各小队以多样形式深入传统艺术领域,既挖掘文化底蕴,也直面传承挑战。团队成员表示,将持续以青春热情为笔,为传统艺术搭建通往未来的桥梁,让千年古韵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光彩。
通讯员:李正星
供图:董振宇 王俊淏 张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