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综合频道 > 正文 分享

当历史遇见当下:从鲁迅的烟斗照见文化传承的时代困惑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665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绍兴鲁迅纪念馆一幅鲁迅手持香烟的墙画竟掀起舆论波澜,这看似是关于肖像刻画细节的争执,实则裹挟着更深的迷思,照见了我们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深层困惑:面对历史人物及其承载的文化符号,我们应当秉持怎样的态度?是追求一个完美过去,还是接纳一个真实而复杂的历史?

我们曾将孔子推上圣坛,把屈原演绎成爱国图腾,而对鲁迅的纪念亦常常陷入一种符号化的敬仰——尊崇其精神风骨,却选择性遗忘那些与今日规范有所龃龉的生活细节。鲁迅手中点燃的香烟是动荡年代的时代烙印,倘若非要以今日公共卫生的准绳去苛责昔日情境,无异于用多样的历史去迎合现代的窄缝,遗落了文化传承的灵魂真谛。

历史文化长河本在泥沙俱下间奔涌不息。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我们确实需要明辨何为需要摒弃的糟粕,何为需要包容的语境。那些对基本人权与尊严的践踏,如缠足、奴役;那些建立在蒙昧基础上的反智行为,如迷信治病、活人献祭;这些固化不平等、带有歧视性的与文化前进方向背道而驰的陈规陋习必须坚决摒弃。而历史人物的真实习惯与时代局限性,那些仪式化承载着情感与记忆的传统形式需要我们的包容与理解。鲁迅吸烟是其真实的历史习惯,是其文学创作过程中沉思形象的组成部分。若以现代标准审视历史人物,许多历史人物可能都无法过关。

试图用当下的价值观彻底清洁历史,打造一个符合现代标准的完美过去看似积极,实则危险。它不仅否定了历史的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剥夺了公众理解历史、自主判断的机会。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丰富性与复杂性。将历史人物简化为单薄扁平的榜样或符号,实则是削弱了其教育价值。了解鲁迅在其时代的生活方式,并不等同于赞同或模仿其所有习惯,继承鲁迅精神并非复制其生活的每一细节,而是承接他对民族灵魂的“自觉”痛切反思、为弱者呐喊的大勇无畏,以及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孤傲坚守。正如有网友所言:“与其P掉鲁迅的烟,不如教会孩子读懂《药》里的清醒。”

公共文化机构的责任不能只是回避历史人物的复杂性,而是如何真诚、多维地展示历史,并帮助公众理解历史背景与当代价值观的区别。我们需要的不是一面擦去历史痕迹的白墙,而是一面能够照见历史真实、同时又反射现代思考的智慧之镜。在鲁迅的烟斗袅袅升起的青烟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文学巨匠的个人习惯,更是一个时代的风貌,一种思考的姿态。这支烟,抽与不抽,留与不留,考验着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也衡量着我们文化自信的厚度。

文化传承不是建造一个一尘不染的温室,而是培育一片能够容纳复杂性与多样性的生态森林。只有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历史的全部真实,既不美化也不遮蔽,我们才能真正从传统中汲取力量,走向更加自信的未来。

(武汉市黄陂区滠口街道办事处  夏修杰)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
22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