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已有914.4万残疾人持证就业,2748.9万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残疾人生存状况显著改善。在推动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更要思考残障群体的真实诉求,既要做好物质帮助,更要加强能力帮扶,唯有“扶资”“扶智”两手抓,才能构建起平等共生的社会发展新生态。
“扶资”只是“止痛剂”,“扶智”才是“固本药”。当前少数地区助残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将“扶资”作为帮扶主旋律,认为逢年过节送米面油、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等就算是助残工作到了位、收了尾。这样的帮扶绝非恶意,但忽视残疾人本身个性化需求的帮扶终究只是“保姆式”帮扶、“单向输血式”帮扶,难以破除残疾人面临的深层次困境。实际上,残疾人与普通人并无不同,都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特别是随着直播电商等行业的兴起,涌现出如“无腿勇士”陈州、陕西马宁等一批示范典型,更加证明残疾人的潜力巨大。因此要敢于打破传统“扶资”的单向施舍逻辑,真正以“扶智”引导残疾人从“单向接受者”变身为社会发展的“共同参与者”。
“扶资”到“扶智”是“鱼”向“渔”的转变。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传统的“扶资”容易陷入“同情到施舍”的闭环,但只是依靠一方面付出的关系是不长久、难以持续的,因此要以“扶智”推动助残重心从“生存兜底”转向“能力建设”,让残疾人从满足口腹之欲转向掌握一技之长。比如,部分地区已采取“企业订单+岗位技能”“民间工艺+实用技术”“新业态+提升技能”等培训形式,定向输出残障工人到企业就业,实现残疾人不仅自给自足,更给带来极大的社会价值。
“扶资”走在前,“扶智”才能走得远。从现实角度,残疾人在一些方面确实存在劣势,比如隐性歧视依然存在、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不到位等,少数企业将残疾人就业指标视为负担,岗位设置多为简单重复性工作,无法充分发挥残疾人的能力与潜力。所以在加强“扶智”之前,“扶资”必须做实落细。相关部门要加强残疾人就业情况的摸排调研,针对性优化就业扶持政策,通过税收优惠、岗位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设置更加适合残疾人的岗位。同时要进一步推进无障碍设施精准化改造,利用数字化手段对设施进行动态管理,确保设施可用、易用,全面消除残疾人迈向社会的后顾之忧。(黄陂区 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