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黄鹤楼重建40周年。这座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的千古名楼,历经1800年风雨洗礼,屡建屡毁。清光绪十年(1884年),最后一座古楼被大火焚为灰烬。1985年6月11日,黄鹤楼以崭新姿态雄踞江城武汉。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最初是作为军事瞭望哨所而存在。在冷兵器时代,黄鹤楼凭借其临江而立、地势高耸的优势,成为了重要的军事据点,见证了无数次的金戈铁马与烽火硝烟。随着时代的变迁,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黄鹤楼也完成了从军事用途到文化地标的华丽转身。自魏晋南北朝到唐宋时期,黄鹤楼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了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们登高望远、吟诗作赋的绝佳场所。崔颢、李白等众多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为黄鹤楼留下了近 1500 首诗词佳作,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中华第一诗楼”。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黄鹤楼屡遭劫难,多次毁于战火或自然灾害。但每一次的损毁,都未能磨灭人们对它的热爱与执着。相反,黄鹤楼总是能在废墟中重生,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雄伟壮观。这种“屡毁屡建”的顽强生命力,不仅体现了人们对黄鹤楼的深厚情感,更象征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渐复苏和社会的稳定发展,重建黄鹤楼的呼声高涨。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前夕,毛泽东视察大桥时提起黄鹤楼,说:“应当修,这是历史古物。”此后,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多次筹备重建黄鹤楼,历经波折,终于在1981年正式启动重建工程,并于1985年正式对外开放。
黄鹤楼的重建,不仅为武汉增添了一处标志性的文化景观,更重新确立了武汉的城市地标,重塑了这座城市的精神天际线。从此,黄鹤楼成为了武汉向世界展示自身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近年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蛇山复绿成为武汉重塑生态骨架的显山透绿工程代表作。如今的黄鹤楼景区,已成为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黄鹤楼不仅是一座建筑地标,更是一座文化宝库。自重建之初,黄鹤楼就提出了“以文兴园”的理念,多年来专注于历史挖掘和文化传承,并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典籍整理、文物保护、非遗传承、文创开发、实景演艺、志愿讲解等工作全面推进。
作为武汉的城市地标,40年来,黄鹤楼不断登上国家级乃至国际舞台,成为武汉形象的“金字招牌”。从央视春晚的惊艳亮相,到国外上百位政党和政府首脑的来访参观,再到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精彩展示,黄鹤楼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武汉这座城市的蓬勃活力。如今,武汉提出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黄鹤楼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成为全国期待的“新质旅游”高地。
站在黄鹤楼重建 40 周年的新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与期待。未来,黄鹤楼将进一步推动从“地理地标” 向“生态人文会客厅”的跃升,彰显山水气韵、江城底蕴、荆楚神韵,助力提升支点生态承载力和文化影响力,为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文化繁荣与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让我们共同期待,黄鹤楼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武汉的一张璀璨名片。
作者:黄鹤楼街道 黄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