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人物观点 > 正文 分享

别让“假拔尖”稀释了真作为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438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真拔尖,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彰显。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党员、干部却陷入了一种华而不实的“表演区”,将“假拔尖”套路奉为捷径。他们深谙“虚张声势”的表面效应,也擅长“包装作秀”的技巧手法。这种看似“亮眼”的操作,实则是实干精神的背离、实绩导向的扭曲,亟待警醒。

“假拔尖”套路,往往背离求真务实的本质要求,将“表面功夫”置于实际成效之上。惯于“造势先行”搞宣传,通过密集发文、高频开会营造“热热闹闹”的推进氛围,以求形成“重视程度高”的印象;勤于“盆景打造”树典型,并非全域推进、均衡发展,而是集中资源堆砌“样板工程”,精心设计“观摩路线”;最终落脚于“数据美化”冲业绩,对工作成效进行“选择性呈现”,或放大个别亮点掩盖整体短板,或用“概念创新”替代实际突破。其核心逻辑,是对“实绩不足”的刻意掩盖与对“虚名光环”的过度渴求。

“假拔尖”套路,是政绩观错位、实干精神缺失的集中体现。其内核是信奉“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干得实不如包装实”的投机哲学,认为只要营造出“亮点突出”的表象,便可获得关注与认可,将“表面光鲜”等同于“工作出色”,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沉迷“假拔尖”者,信奉“多栽花少种刺,遇到困难不伸手”,工作中鲜少潜心研究如何破解难题、提质增效、惠及民生,反而将精力耗费在如何对工作成果“美颜修饰”、对过程细节“剧本设计”上,力求在考核中、汇报里呈现一个亮点纷呈、远超预期的“拔尖”状态。这种对“一时虚名”的盲目追逐,是以精致的形式主义替代扎实的履职尽责。长此以往,不仅会滋生弄虚作假的歪风、侵蚀求真务实的根基,更会助长“重显绩轻潜绩”的浮躁心态,导致资源在“造景”中浪费、问题在“包装”下积累,最终由点及面,对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造成实质性损害,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生态。

破除“假拔尖”不良风气,既要筑牢思想防线,更需健全实绩导向的评价体系,构建内外联动的约束机制。一方面,要坚决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和“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从根本上明确“何为真拔尖、如何真拔尖”,始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跳起来摘桃子”的进取,深耕细作、久久为功。另一方面,评价考核机制必须精准识假、强力打假,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听其言、观其行”,更要“察其绩、访其效”,将工作成效的评判标准聚焦群众口碑、实践成果。疾风识劲草,烈火见真金。只有让“假拔尖”无处遁形、得不偿失,让“真拔尖”收获好评、受到激励,才能引导党员干部从“造势”回归“做事”,从“务虚”转向“务实”,以实打实的业绩书写真拔尖的答卷。欧阳征世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本内容为版权文章,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违者本网有权依法追究相关侵权责任。
15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