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人物观点 > 正文 分享

武汉用四十年让一座古楼变年轻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548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黄鹤楼的年轻力,大武汉的不老心

1985年,黄鹤楼重建落成那天,武汉的大街小巷放起鞭炮,仿佛又逢新年。40年后的今天,当无人机群在蛇山上空绣出“1985-2025”的字样,00后举着手机直播刷屏,原来我们的城市,连一座楼都会“整活”!

老一辈武汉人记得,重建后的黄鹤楼主楼票价最初只要1元,但仍属奢侈。课本里“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惆怅,要靠老师反复朗读才能共情。40年后,黄鹤楼不卖“惆怅”,而是选择让文化落地生根。

这40年里,黄鹤楼俯瞰了长江大桥的川流不息,也见证了武汉从“码头”到“光谷”,从“东方芝加哥”到“英雄之城”。黄鹤楼就那样静静地伫立着,脚下的高铁飞驰而过,对面的光谷量子科学实验室灯火闪烁,楼内用AR技术还原着唐宋元明的长江码头。这种“混搭感”,恰是武汉的性格,就像热干面配咖啡、豆皮加芝士,黄鹤楼把“传统”和“未来”玩成了组合拳。

夜游项目常态化开放后,光影秀把崔颢的诗变成“rap歌词”,引得汉服小姐姐和滑板少年同框刷屏。有人质疑“过度娱乐”,但数据不会撒谎,开放夜间参观后,30岁以下游客占比从29%升到45%,从“到此一游”的打卡背景,到“破圈出道”的文化IP,黄鹤楼用40年证明:真正的地标,从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一座城市永远年轻的灵魂。

作为黄鹤楼街道的青年,我们常被问:你们能为黄鹤楼做什么?能为武汉做什么?答案或许不在修旧如新的技术里,而在破旧立新的脑洞里。比如,让黄鹤楼成为“武汉青年提案实验室”?如果把楼体投影变成“民生弹幕”,游客扫码就能留言“希望楼下加个共享充电宝”;用AI复原岳飞登楼场景,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赤子之心;把“白云黄鹤”的传说改编成剧本杀,让玩家在李白、岳飞的“朋友圈”里推理谁偷了崔颢的诗稿……

文化的传承,从来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大胆的“二次创作”。黄鹤楼需要的不是画地为牢的看守者,而是充满创意的合伙人。40年间,黄鹤楼从“江城地标”变成了“时代接口”,它让唐朝的诗意与光谷的激光同框,让编钟的乐声混剪进现代鼓点的节拍,更让每一个武汉人相信,所谓城市精神,就是有能把“故人西辞黄鹤楼”唱成“武汉欢迎你”的底气。

黄鹤楼的变迁,是武汉这座城市不断追求创新与活力的真实写照,它不仅仅是一座历史建筑,更是武汉人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它见证了武汉的过去,也参与塑造着武汉的现在和未来,每一次的创新尝试,都是对这座城市精神的一次生动诠释。

当我们谈论黄鹤楼的年轻力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这不仅是对黄鹤楼的思考,也是对所有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在当代社会中找到新位置的深层探索。黄鹤楼用它的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成就的。

下次路过黄鹤楼,不妨抬头看看,那飞檐翘角不是历史的句号,而是未完待续的新篇。毕竟,当一座楼都学会了“逆龄生长”,这座城的青春,又怎会散场?

杨镇霖

2025年8月15日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18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