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城市与乡村,正悄然发生着一场关于绿色发展的深刻实践。江苏科技大学“青振乡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暑期为窗,在各自家乡聚焦旧衣回收体系构建、社区环境治理优化、人水和谐关系重塑与环保理念普及,用专业视角剖析生态难题,以系统思维探索可持续路径。他们的实践不局限于具体行动的实施,更致力于为环保事业注入理念革新与机制创新的源头活水。
旧衣回收: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价值重构
“一件旧衣的生命周期,不应止于衣柜角落。”实践团在调研中发现,每年产生的数千万吨旧衣物中,超八成具备再生利用价值,却因回收渠道分散、分类标准缺失、再生技术滞后等问题,多数沦为填埋或焚烧的“环境负担”。这种“资源错配”的背后,是公众对旧衣价值的认知盲区,更是回收产业链条的断层。
实践团通过走访再生企业、社区居民与环保组织,梳理出旧衣回收的核心矛盾:前端居民缺乏便捷投放渠道,中端分类分拣标准模糊,后端再生产品市场接受度不足。针对这些痛点,他们提出“三位一体”解决方案:在社区层面建立“智能回收箱+定期集中回收”的便捷网络,解决“扔衣难”;在产业层面制定分类指引,明确棉、麻、化纤等不同材质的再生路径,提升回收效率;在消费层面通过科普宣传,打破“再生产品质量差”的刻板印象,构建“回收—再生—消费”的闭环生态。
“旧衣回收不是简单的废物处理,而是对资源循环伦理的重塑。”团队成员表示,当公众意识到一件旧T恤可转化为再生纤维、一个旧书包能改造成环保袋,“节约资源”的理念便会自然融入日常生活。这种从“丢弃”到“珍惜”的观念转变,正是破解旧衣围城的关键所在。
社区垃圾治理:从“被动清理”到“主动参与”的范式升级
社区作为城市环境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垃圾问题往往折射出基层治理的深层逻辑。实践团调研发现,当前社区垃圾治理多停留在“物业清扫、政府督导”的被动模式,居民参与度低、分类准确率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治理成本高、效果难持久”的困境。
破解这一难题,需要构建“多元共治”的新格局。实践团提出,首先应强化“环境共同体”意识,通过社区议事会、环保沙龙等形式,让居民认识到“垃圾治理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其次要优化硬件设施,根据社区人口结构、生活习惯合理配置分类垃圾桶,比如在年轻家庭集中区增设可回收物智能投放点,在老年活动区设置简明易懂的分类指引;更重要的是建立激励机制,将垃圾投放行为与社区积分、便民服务挂钩,让“主动分类”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
“社区垃圾治理的本质,是培育居民的公共环境责任感。”团队在报告中强调,当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社区才能真正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与受益者。
人水和谐:让河流成为城市的“绿色动脉”
“这条小河五年前还是臭水沟,现在能看到小鱼了!”站在清水河畔,土生土长的居民周大爷向实践团讲述着河道的变迁。实践团此行的重要任务,便是调研城市滨水区域的生态治理成效,探寻“人水共生”的可持续路径。
他们运用专业设备检测水质,记录溶解氧、pH值等12项指标,发现经过近年治理,河道水质已从劣V类提升至Ⅲ类,但岸边仍存在生活污水偷排、雨水口垃圾堆积等问题。“水生态治理不能只靠‘工程修复’,更要靠‘全民守护’。”基于调研结果,实践团设计出“河道健康积分制”:居民可通过举报污染、参与清淤等活动积累积分,兑换公园游船券、环保纪念品等,该方案被纳入当地“河长制”创新举措。
为让更多人感受“亲水之美”,他们还在河畔组织“自然课堂”,带着孩子们观察水生植物、绘制河道生态图。“原来每片荷叶都在帮河水‘排毒’!”孩子们的惊叹,让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生态教育的种子,要播撒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场景里。
环保宣讲:从“知识传递”到“行为转化”的效能提升
环保理念的普及,历来是生态治理的重要基石。但实践团发现,传统“单向灌输”式的宣讲效果有限,不少居民虽知晓“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知识,却难以转化为日常行动。这种“知易行难”的鸿沟,源于宣讲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脱节。
提升宣讲效能,关键在于“精准化”与“场景化”。实践团建议,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内容:向老年人讲解“节水节电小窍门”,与年轻人探讨“低碳出行与健康生活”,给商户普及“绿色经营的成本与收益”;同时,将宣讲融入生活场景,比如在菜市场讲解“厨余垃圾变肥料”,在洗衣房演示“旧水二次利用”,让抽象的环保知识变得具体可感。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居民问卷、行为跟踪等方式,了解宣讲效果并及时调整策略,避免“为宣讲而宣讲”的形式主义。
“环保宣讲的目的,是让绿色理念融入柴米油盐,成为无需刻意提醒的生活习惯。”当“随手关灯”“按需点餐”“循环用水”成为自然之举,环保便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此次暑期实践,研究生们各尽所能为环保事业“诊脉开方”,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解决方案,更在于传递一种理念:环保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涉及资源利用、社区治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观念革新与制度保障。当这些思考转化为具体实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终将在点滴行动中照进现实。(江苏科技大学 马若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