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乡村振兴 > 正文 分享

村中话发展 :武大学子探寻实践共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基层智慧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5.6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今年7月,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由61名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数智赋能 云耕共育: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赋能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探索”实践队深入基层,走访村干部,见证了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实际需求的深度融合。实践共育这把"金钥匙",正解锁着乡村振兴的深层密码。

智慧灌溉润乡野,数字沙盘兴农旅

7月23日至25日,武汉大学数智赋能·云耕共育实践队赴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六鳌镇,聚焦智慧农业与产业振兴开展实践。团队深入营里村、新厝村等地,协助推广智慧农业系统,优化灌溉设备,降低水资源消耗,并推动“六鳌番薯”品牌文旅项目落地。通过技术培训与设备简化改造,解决农户操作难题,提升技术应用效能。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六鳌镇景观

实践中,团队联合村委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将复杂系统简化为实体按键操作,并引入便携式土壤检测仪等实用设备。村民郑贵兰表示:“大学生教的手机查墒情、简易灌溉控制方法,让我们种地更省心省力。”团队还协助打造数字沙盘展示智慧种植过程,促进农旅融合。

实践队队员向村干部宣讲

实践队以需求为导向,将高校技术资源转化为乡村实际生产力,为六鳌镇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注入新动能。未来,校村合作机制将持续深化,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科技助农葡萄兴,文旅焕新乡村美

近日,实践队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村,围绕产业优化与民生改善开展实践。团队依托技术指导与资源对接,协助村民推广抗寒山葡萄品种,完善滴灌设施,并参与改造民宿、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切实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实践队员参观马鞍山村葡萄产业基地

实践中,队员联合村委开展多场技术培训,将复杂农业技术转化为实操方法。村民王大爷坦言:“大学生教的新技术让葡萄长势更好,浇水施肥省心多了。”团队还协助修缮村内路灯、优化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设施,获村民一致好评。

实践队员访谈马鞍山村邬书记

马鞍山村邬书记表示:“高校实践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未来,校村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以青春智慧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踏访山乡绘新卷,智报惠农启振兴

近日,实践队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佑溪村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实践队通过实地走访、与村干部及村民深入交流,聚焦山区村落发展路径,已形成详实资政报告,为同类地区振兴提供参考。

实践队员访谈佑溪村书记

实践队深入佑溪村7个村民小组,实地勘察基础设施、特色农业项目,与返乡创业者、村集体合作社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团队精准记录该村在农旅融合、校企合作中的实施成效,如柠檬种植、直播带货等已落地模式,数据化分析振兴经验。

实践队员乡村干部宣讲

基于调研,实践队完成乡村振兴资政报告,涵盖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创新案例及基层治理建议。报告已提交高家堰镇政府,助力优化山区发展策略。实践队将持续跟进成果应用,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需求精准对接。

通过本次深入基层的实践活动,武汉大学数智赋能·云耕共育实践队以青春智慧架起高校与乡村的桥梁,生动诠释了“实践共育”赋能乡村振兴的协同机制。从福建六鳌镇的智慧农业革新,到内蒙古马鞍山村的产业民生双提升,再到湖北佑溪村的精准资政建言,队员们将学术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实际动能,不仅解决了农户的急难愁盼,更探索出校村合作的长效路径。这些实践成果,彰显了武汉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学术担当与历史使命——以智力资源激活乡土潜力,以创新实践书写振兴篇章。(供稿:张瑞希、关文菲、刘嘉骏、苏严)

责任编辑:雷舒涵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182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