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人物观点 > 正文 分享

为基层减负松绑 让服务提质增效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1.9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社区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联系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在基层花样翻新,尤其是披上“数字化”外衣的形式主义,让广大社区工作者疲于应对、苦不堪言,严重影响了服务群众的质效。为基层松绑减负,让社区工作者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回归服务本源,已成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迫切要求。

破除“指尖枷锁”,让数据回归服务本义。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工具本应提升效率,却在一些地方异化为新的负担。过度追求PPT精美度、强制打卡留痕等“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耗费了基层工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近期,浙江省部署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全省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视频“减量、减费、减负”,让基层减负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启示我们,数字技术必须服务于基层实际需求,而非制造新的“数字牢笼”。要坚决整治过度留痕、强制打卡、滥用线上考核等问题,让数据流动真正为基层赋能,而非让基层为数据所困。

整治“文山会海”,让实干取代空转虚耗。文件会议过多、过滥是困扰基层的老大难问题,且出现了“变种”现象。红头文件虽有所减少,但“白头文件”、工作群发指令、派发强制任务、各类“通知”依然频发。会议时间缩短了,但频率未减,或以“培训会”、“调度会”、“推进会”等名目拆分。更有甚者,调研检查层层加码,预设路线、精心彩排,让深入基层变了味。2020年,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制定出台《全区性会议规范管理的规定》,提出在全区范围内实行周一、周三“无会日”制度,有效压缩了会议空间,解决了基层减负难题,“无会日”成干部“有为时”,切实让基层干部从文牍和会海中抽身,将精力投入一线。

改革考核机制,让实绩成为评价标尺。考核评价体系是指挥棒。当前,一些上级部门仍习惯性地以材料厚度、考核计分细则、填报数量等作为评价基层工作的主要标准,甚至出现摊派“老年安全项目申请指标”等荒诞要求,迫使基层为完成任务而“编数据”。这直接导致社区工作者角色错位,成为“万能填表员”“系统操作工”。海南省全面应用基层“一表通”,基层报表压减率达63%,指向了考核导向的根本性调整:必须坚决摒弃“材料出政绩”的思维,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效能评价体系。考核要聚焦主责主业,看实招、察实情、问实效,让社区工作者从“迎考迎检”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地当好居民的“贴心人”。

基层减负绝非简单的数量增减,其本质是治理理念的革新和治理效能的提升。浙江刮骨疗毒的勇气、湖北清理冗会的决心、海南精细管理的探索,都为全国提供了有益借鉴。唯有持续向形式主义顽疾“亮剑”,坚决破除“指尖枷锁”、整治“文山会海”、改革考核机制,才能真正为社区工作者松绑减负、撑腰鼓劲。当社区工作者得以卸下不必要的包袱,迈开脚步、扑下身子,将时间和精力真正用在走访千家万户、化解矛盾纠纷、办好民生实事上,基层治理的根基必将更加牢固,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将更加畅通高效。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64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