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网8月15日讯(通讯员 滕佳)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社会实践团韶山市分队,奔赴这片承载厚重红色基因与乡村发展使命的土地,开启调研征程。队员们以青春之眼洞察,用实践之行丈量,在红色热土探寻乡村振兴的“韶山密码”。
一、走进红色热土,解锁调研双重使命
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实践团成员怀揣热忱与求知欲,深入韶山市韶山乡、杨林乡等代表性村镇。围绕乡村产业振兴、红色文旅融合、基层治理创新等核心议题,开展为期12天的实地调研。期间,与3位村民深度访谈,完成1份有效问卷,走访3处红色旧址与乡村建设示范点,以脚步丈量土地,用调研触摸真实。
在这里,队员们身负双重使命:既是调研学习者,亲身感受中国现代化湖南实践的生动场景——特色产业蓬勃兴起,乡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基层治理注入创新活力;也是思政践行者,在红色圣地接受精神洗礼,于行走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让理想信念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二、聚焦实践亮点,书写振兴生动答卷
亮点一:红色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
“红”与“绿”交织,是韶山乡村的独特底色。在韶山乡银田特色村落,实践团见证红色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依托毛泽东同志故居等红色资源,村里打造“红色研学+生态体验”模式,开发沉浸式红色情景剧、稻田亲子农耕体验等项目。数据显示,旅游旺季单日游客超5万人次,也带动了村民收入。
“以前守着红色资源过穷日子,现在把故事讲活、把生态用好,游客来了,钱包鼓了!”村民李大叔的感慨,道出发展变迁。队员们调研发现,该模式不仅盘活闲置农房、土地,更培养出一批“红色讲解员+生态导游”的复合型人才,让红色基因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与“致富引擎”。
亮点二:思政教育赋能,培育青春担当力量
调研途中,思政教育融入点滴。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队员们与当地思政教师、老党员座谈,聆听“半条被子”故事的时代新解。“当年红军给群众温暖,如今我们用知识反哺乡村!”队员汤同学的感悟,折射出实践的思政成效。
三、青春视角发声,贡献乡村振兴智慧
调研不仅是观察,更是思考与行动。针对红色文旅同质化问题,队员们提出“一村一主题、一季一特色”建议——春季推出“红色春耕”研学,夏季打造“避暑红色行”,秋季开展“稻花香里话党史”,冬季举办“红色年俗节”,通过差异化运营延长消费链条。
面对乡村人才短缺,实践团联动高校、企业发起“韶山乡村振兴人才计划”,搭建“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返乡创业孵化中心”,既为乡村引入新鲜血液,也为青年提供扎根基层的平台。这些带着青春温度的建议,已被当地政府纳入“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调研参考,让“学生智慧”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青春动能”。
四、思政育人铸魂,锚定青春报国方向
此次韶山之行,是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课。队员们在红色热土汲取奋进力量,将“为人民服务”的校训融入乡村实践,把爱国情、强国志转化为振兴乡村的行动自觉。从田间地头的思考,到红色场馆的感悟,青春在调研中成长,信念在实践中坚定。
未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实践团韶山市分队,将持续深耕红色沃土,让调研成果落地生根,让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以思政之魂引领实践方向,用实干担当书写“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答卷,让红色韶山的振兴故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南实践的生动注脚!
撰文 | 邓宇辉 曾琳
图片 | 邓宇辉
审核 | 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