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网8月14日讯(通讯员 滕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社会实践团苏仙区分队深入郴州市苏仙区白露塘镇福源新村,围绕乡村发展、建设与治理开展为期7天的深度调研。队员们通过问卷与走访,解锁当地特色产业、人居环境、红色文旅等领域的“发展密码”,也在行走的课堂中深化了国情认知,汲取了奋进力量。
特色产业赋能,小草莓托起致富梦
曾经的福源新村,地处采煤沉陷区,土地贫瘠,产业薄弱。如今,连片的草莓种植地,成为撬动当地乡村振兴的“甜蜜支点。村民一边熟练地将新鲜草莓装箱,一边笑言:“过去种一亩玉米挣不到两千,现在一栋棚保底三万。”根据调研数据显示,92%的种植户加入了“村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体,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
红色文旅融合,老矿区变身研学地
距草莓基地两公里处,711矿旧址的苏式建筑群静静矗立。“它是我国最早发现、勘探、建设的大型铀矿,在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为‘两弹一艇’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讲解员许思介绍道。昔日的废弃矿区,如今已蜕变为热门的研学基地。调研数据显示,自2023年开放以来,该基地已累计接待研学学生超过3万人次,成为当地红色文旅的一张亮丽名片。队员们在调研报告中建议,进一步挖掘711矿的红色历史,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以吸引更广泛的游客群体,特别是年轻人。
青年视角思考,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的学子们在调研中不仅看到了福源新村的成就,也关注到了一些问题。队员们发现,尽管福源新村的草莓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在品牌推广和市场拓展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草莓种植户大多依赖本地市场,缺乏线上销售渠道,品牌知名度有限。在红色文旅方面,虽然711矿旧址的研学项目受欢迎,但周边配套设施仍需完善,餐饮、住宿等服务水平跟不上游客需求。实践队员们在调研报告中就提出了建议:“可以引入电商平台,帮助草莓种植户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同时加强与周边民宿、餐饮的合作,打造红色文旅产业链。”
实践育人:田野课堂淬炼信仰
此次调研不仅是对福源新村发展脉络的一次深度梳理,更是湖南一师学子在广阔天地间接受思想洗礼的生动课堂。队员们通过亲身实践,深刻感知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的生动实践,真切体会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变,不仅增强了服务城乡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
此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百县千镇万村”湖南行苏仙区分队的调研,是青年学子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投身社会实践、接受思想教育的生动缩影。扎实的一手资料与青年视角为苏仙区“百县千镇万村”实践提供参考,在队员们行走在街头巷尾、厂矿企业、田间地头,亲身体会、亲自感受时,青年学子们心中已厚植了“湘”土情怀与家国担当,激励他们未来将所学所长与青春热血融入广袤的三湘大地,赓续奋斗精神,为绘就湖南“十五五”规划的壮美画卷贡献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力量。
撰文 |曹晨祎 彭丹丹 滕佳
图片 | 曹晨祎
审核 | 滕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