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开车从汉阳行驶上武汉长江大桥,视线总忍不住被吸引——黄鹤楼的飞檐从绿树间探出来,像被风掀起的书页,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那层层叠叠的斗拱像展翅的鹤翼,檐角垂着的铜铃虽听不见声响,却让人想起“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旧句,风过时,仿佛连江水都带着几分怀古的温柔。
1981年重建工程启动时,设计者翻遍史料复刻清同治楼的飞檐翘角,却又用钢筋混凝土筑牢根基——这种“形守古意,质融新知”的智慧,恰是传承的一层密码:不是把传统封进玻璃柜,而是让它有能力对抗时间。四十年前,当重建后的黄鹤楼在蛇山之巅重新舒展飞檐,武汉人心中那座"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精神地标,便再一次有了具象的承载。这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城市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延续。它承载着驾鹤飞仙的神话传说、诗人登临的千古咏叹,串联起了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作为“中华第一诗楼”,900多位诗人的1500首诗词,不是冷冰冰的碑刻。这40年里,有多少画家们每年四季都要围着楼写生,把“江城入画”的意境落进宣纸;学校组织小学生们在搁笔亭前办“诗词朗诵会”,用童声念“故人西辞黄鹤楼”,连游客都会跟着轻和;甚至有人把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改编成民谣,让古意混着吉他声飘在蛇山的风里。这些场景里,文化不再是“过去式”,而是能被感知、被参与的“进行时”。
它还藏着“让传统走进日常”的巧思。当“黄鹤楼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讲解员不再是念稿子,而是带着“黄鹤驮仙”的故事走进社区、学校,让武汉的孩子从小就知道“家门口的楼有怎样的浪漫”;当印着飞檐纹样的雪糕成了网红,年轻人咬开的不只是甜,还有对建筑细节的好奇;800余款文创里,有能扫出古诗音频的书签,有绣着“白云阁”的帆布袋——传统符号就这样悄悄钻进生活,成了不用刻意背诵的记忆。
40年过去,黄鹤楼早已超越“景点”的意义。它像一个文化锚点,把三国的军事记忆、唐代的诗酒风流、当代的城市精神串在一起。当国际友人在这里读懂“中国诗词的意境”,当武汉人带着外地朋友登楼时会骄傲地说“这是我们的楼”,它便完成了传承的终极意义:让文化成为身份的印记,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站在蛇山之巅回望,这座楼的故事告诉我们:传承从不是守旧,而是像黄鹤一样,带着千年的底蕴,飞向每个新的时代。而这,或许就是黄鹤楼给文化传承最好的答案。
武汉市武昌区黄鹤楼街道 张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