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网教育 > 正文 分享

青春之花绽边疆:山东工商学院“行则疆至”支教团喀什行纪实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1.1万+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盛夏七月,当热浪席卷齐鲁大地,一群心怀赤诚的山东高校学子背起行囊,以“行则疆至”之名,跨越万里河山,奔赴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在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以及山东省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统筹组织下,这支由十名优秀青年教师学生组成的队伍,将知识与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之边,以青春之名书写了一段难忘的“志愿有我,让爱飞跃万水千山”鲁喀专项志愿支教篇章。


图为支教团队在麦盖提县第四中学前合影留念精心筹划:学校部署谱支教新篇

自此项支教工作启动以来,山东工商学院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校方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更是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通过政策引导、选拔培训、保障激励等举措,选拔了数名来自多个专业的大学生,组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扎实、奉献精神突出的大学生支教队伍。7月21日,“行则疆至”支教队怀揣着对志愿事业的热爱和对祖国花朵的关怀,飞跃千山万水,前往新疆喀什,顺利抵达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开启了为期14天的志愿支教活动。


图为支教成员抵达人民路社区后合影留念山海情深:齐鲁大地到西域边陲的青春奔赴

距离无法阻隔齐鲁大地与西域边陲的联系:来自新疆塔城的徐紫妍,是支教团队中的“本地力量”,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姑娘,她充分发挥熟悉本地文化、能歌善舞的优势,不仅承担舞蹈教学任务,还在课间用家乡的民间故事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她说“能用自己的学识回报家乡,是最有意义的事。”;退役大学生士兵林宇辰于2024年圆满完成5年服役年限后回归校园,“从站位到讲台,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责任和奉献。”他充分发挥在部队从事文字工作多年的经历以及本身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积极备课,将军人的担当融入教育工作;团队成员姚清岚,其父亲曾是援疆干部,“父亲当年在麦盖提援疆的故事,是我报名的动力。”接过父辈接力棒的她在支教中积极备课,用青春续写着对边疆建设的深情,让“奉献、坚守、传承”的援疆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图为支教成员正在进行民族团结宣讲

图为团队退役大学生士兵正在开展国防宣讲

支教队伍中新疆本地学子的反哺情怀、退役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援疆世家的精神传承与青年人“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的坚定信念,共同构成了支教队伍中最动人的风景线。目前,这支大学生支教队伍,正以专业素养和赤诚之心,在沙漠边陲的校园里书写着动人篇章。他们用知识浇灌希望,用行动增进团结,不仅为新疆基层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更在实践中诠释了当代青年的家国情怀,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了青春力量。

深耕课堂:智慧启迪与心灵共鸣的交响

1.基础课程详实、教学效果显著

支教期间,大学生志愿者们立足教学岗位,聚焦当地社区教育需求,承担起诵读、民族团结、书法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诵读课上,志愿者精心挑选了古诗词、现代诗歌、传统贯口、经典文学选段等内容,志愿者首先围绕相关作品,对作者、作品主题、抒发情感等方面进行讲解,再从音节、声调、韵脚、叠音、叠韵等方面进行教学,并通过评比竞赛的方式,深化了教学成果。促使学生们能够理解诵读以及写作时要注意做到音节整齐匀称、声调平仄相同、韵脚和谐、叠音自然、双声叠韵配合。

民族团结宣讲课上,志愿者们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主题,分别围绕党史、军史、国家援疆政策以及麦盖提县近几年的发展和变化等,充分运用古今中外的事例进行对比,增进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认同,帮助同学们充分认清“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也强化了爱国、爱党、拥军的深厚情怀。

图为支教成员正在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宣讲

书法课上,志愿者们将提前准备好的毛笔、宣纸、毛毡、墨水、字帖等教学用品逐一分发,授课时,志愿者从握笔姿势、字体等方面讲起,手把手进行教学;课后,同学们纷纷踊跃展示自己的书法作品,并且争先恐后地寻求志愿者老师对他们的作品进行“批阅”。



图为支教成员正在进行手把手教学

2.特色课程丰富、教学形式多样

除了基础课程外,为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当地学生的参与热情,志愿者团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以及社区工作人员要求,开设了音乐舞蹈、体育、美术手工、安全常识等特色课程,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针对部分学生性格内向以及部分学生有竞赛需求等情况,志愿者们通过“一对一”指导、兴趣小组等方式,精准帮扶,有效提升了受援社区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课上,志愿者们教唱了《相亲相爱》《无名的人》《如愿》《天空没有极限》等正能量歌曲,此外,在教唱歌曲《左手右手》时,志愿者们结合歌词内容,走到学生中去,和他们手拉手一起互动,形成了一张“师生有爱、民族团结”的生动画面。

图为支教成员与学生共唱《左手右手》

舞蹈课上,志愿者组织学生们学跳了维吾尔族舞蹈《亚丽古娜》和一些热门小舞蹈,教学过程中,志愿者采取整体跟跳、分解动作、逐个作业、个别纠正等方式,确保学生们能够精准掌握动作要领。

图为支教成员与学生共跳维吾尔族舞蹈

体育课上,志愿者们结合社区提供的现有场地条件,充分用好乒乓球桌、跑步机、沙袋等器材,开展了乒乓球、拳击、跑步、仰卧起坐等运动,特别是在开展乒乓球运动时,志愿者与当地学生展开激烈比拼,双方均展现出了良好的体育精神。

图为支教成员正在进行乒乓球教学

术和手工课上,志愿者们将事先准备好的扭扭棒和刮画分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并耐心教学如何操作使用,学生们在掌握方法后,精心制作了自己的作品,课后,每名同学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志愿者的感谢之情:部分学生将自己完成的刮画赠予志愿者,部分学生在刮画上表达了对志愿者的感谢和喜爱,还有一部分学生将自己制作的扭扭棒成品赠予志愿者,此情此景充分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淳朴民风。

图为支教成员与学生及其美术手工作品合影留念聚力赋能:助力刀郎文化传承弘扬

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志愿者团队积极参与当地文化交流活动,以社会实践为重要抓手,系统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团队依托实地走访、座谈交流、实践体验等形式,先后深入该县非遗保护中心、刀郎公园及民间文化村落,与非遗传承人、文化工作者全面学习刀郎文化的历史脉络、艺术形态及传承现状。

图为支教成员参观刀郎展览馆满载星辉:青春在奉献中闪光

此次大学生支教工作的开展,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志愿服务,它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次责任的觉醒,一次青春的淬炼。志愿者和孩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内涵,架起了鲁喀两地人民心手相连、共筑梦想的又一座坚实桥梁。未来,青春之花将在祖国边疆绽放更绚烂的光彩,将长久地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也将激励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到建设边疆、奉献祖国的伟大事业中,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新时代常开长盛。

通讯员:董利贞 姚清岚 林宇辰 袁梦涵 李嘉怡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358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