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豫西卢氏县,秦巴山脉的余脉蜿蜒起伏,70万亩洋槐林在风中舒展枝叶,山枣、连翘等蜜源植物点缀其间,构成了天然的"蜜库"。江苏科技大学“青振乡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循着蜜香深入这片深山,以专业学识为笔,以田野调查为纸,为卢氏蜂蜜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发展路径勾勒新图景。他们的实践,不仅是一次知识与田野的对话,更是一场助力乡村振兴的深刻探索。
深山中的"甜蜜困局":优质与认知的断层
卢氏县坐拥130余万亩蜜粉源植物,是全国知名的优质蜂蜜产区,其洋槐蜜以色泽清亮、口感醇厚著称,曾斩获国际展会金奖。然而,实践团通过寻访全县12个乡镇、20余个行政村发现,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却长期面临"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多数蜂农仍沿用'看天养蜂、熟人售蜜'的传统模式。"实践团成员在调研报告中写道。数据显示,全县3000余户蜂农中,近七成缺乏标准化养殖意识,对"波美度""淀粉酶值"等品质指标知之甚少;约八成蜂蜜通过中间商收购,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让蜂农实际收益仅为终端售价的三成左右。在双槐树乡,一位从业30年的蜂农坦言:"好蜜卖不出好价,有时还被压价压得心疼。"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产业链的断层。实践团发现,卢氏蜂蜜的深加工环节几乎空白,90%以上以散装原蜜形式出售,缺乏品牌包装与市场辨识度;而消费者对"天然成熟蜜"的认知不足,也让低价劣质蜜挤占了优质产品的市场空间。这种"优质不优价"的现状,成为制约当地蜂蜜产业升级的核心瓶颈。
知识赋能:为传统产业注入新思维
面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实践团并未急于推出具体举措,而是从产业本质入手,用专业视角解构蜂蜜产业的发展逻辑。他们将实验室的检测标准与田间实践结合,系统分析不同海拔、不同蜜源植物产出的蜂蜜在成分、口感上的差异,为产品分级提供了科学依据。
"蜂农缺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现代产业思维。"团队成员表示。在与县农业农村局、合作社的座谈中,实践团提出"三链融合"思路:以标准化养殖筑牢"品质链",以品牌化运营完善"价值链",以数字化手段打通"供应链"。这一思路并非空中楼阁——他们结合卢氏山区特点,建议推广"蜂药共生"生态模式,在蜜源植物下套种连翘等中药材,既提升蜂蜜品质,又增加每亩地的综合收益;针对品牌建设,他们提出挖掘"秦巴深山""古法养蜂"等文化内涵,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情感共鸣的产品故事。
在与蜂农的交流中,研究生们用通俗语言解读专业知识:"波美度42度以上的蜂蜜,就像熬到火候的糖水,浓度够、营养足,自然能卖出好价。"这种"接地气"的科普,渐渐改变了蜂农的固有观念。一位年轻蜂农说:"原来养蜂不只是靠经验,还能靠数据。"
长效之思: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实践团的价值,更体现在为当地留下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团队成员协助县电商服务中心梳理蜂蜜产业电商化的难点,提出"直播+溯源"的推广框架:通过短视频展示蜂场环境、摇蜜过程,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蜂蜜从采集到销售的全流程,让消费者"看得见放心"。这一构想虽未立即落地,却为当地打开了数字化营销的视野。
针对深加工滞后的问题,团队联合食品专业研究生,初步设计出蜂蜜面膜、蜂蜜糕点等衍生产品的开发方案,测算出深加工可使产品附加值提升3-5倍。"提供技术路径和市场分析,让当地企业自己决定如何走。"一位成员解释道。这种"赋能不替代"的理念,避免了短期干预可能带来的依赖性,更符合乡村产业成长的规律。
实践临近结束时,村里的负责人在座谈会上说:"这群研究生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看待产业的新角度。蜂蜜产业的升级,不只是多建几个加工厂、多开几个网店,而是要从理念上完成从'卖产品'到'卖价值'的转变。"
让甜蜜事业扎根大地
如今,卢氏县的蜂蜜仍在山间酝酿,但产业发展的思路已悄然改变。蜂农们开始关注品质标准,合作社着手规划品牌建设,地方政府则在推动产业链整合上持续发力。这份源自暑期实践的智慧,正像山间的蜜源植物一样,在秦巴深山里扎根、生长,等待着收获更甜美的果实。
研究生们的实践故事,也为更多青年学子提供了启示:乡村振兴的舞台广阔,唯有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用学识回应时代需求,才能让青春在服务人民中绽放绚丽之花。(江苏科技大学 马若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