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晚舞台上,黄鹤楼的全息投影与楚地歌舞交相辉映,千万观众通过直播共享这一文化盛宴。这座历经 1800 年沧桑的名楼,在重建开放40周年之际,其与群众的联结方式早已跨越时空,完成了从古代文人雅集到现代全民共享的华丽蜕变。
古代黄鹤楼的群众联结,带着鲜明的阶层印记。唐代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典故,让这座楼阁成为文人墨客的精神地标。那时的登楼者多为士大夫阶层,他们以诗赋唱和寄托情怀,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的千古绝唱。普通民众虽难登高楼,却在茶楼酒肆中传颂着楼阁传说,黄鹤楼因此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符号 —— 文人以笔墨滋养其灵魂,百姓以口碑赋予其生命力。
近代以来,黄鹤楼的群众联结开始突破阶层壁垒。1985 年重建开放后,这座名楼首次向全体市民敞开怀抱。最初的十年里,武汉市民带着新鲜感涌入园区,在“黄鹤归来”铜雕前合影,在搁笔亭下聆听导游讲述历史。那时的联结方式朴素而直接:一张门票、一次实地登临,让普通群众得以触摸千年文脉,黄鹤楼逐渐完成从文化象征向公共文化空间的转变。
进入数字时代,黄鹤楼的群众联结呈现出多维裂变。短视频平台上,#夜上黄鹤楼#话题播放量超3亿次,游客用手机镜头记录的落日余晖与灯光秀,让名楼美景突破地理限制。《中国诗词大会》推出的“云游黄鹤楼”全景VR项目吸引众多游客云登楼,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感受黄鹤楼的巍峨风姿与周边江景。黄鹤楼文创团队联合群众共创,通过线上平台广泛征集设计方案,与群众携手打造出诸多爆款。这种从“单向展示”到“双向互动”的转变,让群众从文化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从文人题诗到全民直播,从实地登临到云端共赏,黄鹤楼与群众的联结方式随时代演进不断革新。但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它始终扎根于群众的文化沃土,传承着荆楚儿女血脉里的文化基因。无论是古代的诗词咏叹,还是如今的数字互动,都在诉说着黄鹤楼与人民群众的深情羁绊,未来它定会以更鲜活的姿态,成为滋养城市精神的人民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