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乡村振兴 > 正文 分享

经纬织新篇:江科大学子赋能姚家套村草编传承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657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夏日的姚家套村,成排蒲草在墙根舒展青碧,工坊内经纬交错声细密响起。江苏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院学生张文龙深入此间,以 “技艺研习 + 创新传播” 为路径,为传承逾百年的草编技艺注入青春动能。

姚家套村草编始于清末,蒲草经 “晒、泡、编、整” 四道工序,化作纹理规整的蒲团、筐篓(呼应草编成品图),曾是家家户户的生计依托。如今,工业制品冲击下,技艺面临 “传承人老龄化”“市场认知淡化” 困境。

张文龙进驻草编工坊,师从当地手艺人:从辨别蒲草干湿弹性,到研习 “绞编起底” 的力道控制,再到观察老手艺人“盘花收边” 的韵律 —— 指尖被草茎划伤仍反复练习,逐步掌握 “起底匀、编壁紧” 的传统心法。过程中,他协助整理 《草编口诀百句》 ,将口耳相传的经验转化为可留存的技艺档案。

不止于 “复刻”,张文龙尝试为草编注入新活力:结合现代设计,在蒲团边缘融入几何纹路,让古朴器物适配都市家居;策划 “草编成长记” 短视频,跟踪拍摄 “一根蒲草→成品” 的全流程,镜头里,草茎在阳光下舒展、在指尖拧转的画面,收获数万次播放,使姚家套草编首次触达年轻群体。

这些探索,让草编从 “乡土老物” 向 “非遗潮品” 进阶:工坊里,传统技法与创新设计碰撞;屏幕外,乡土技艺突破地理边界,在数字世界收获关注。

在姚家套村的草编经纬间,学子实践串联起 “技艺传承 — 创新转化 — 文化传播” 链路。张文龙的探索证明:当青春力量扎根乡土,传统工艺不仅能 “活下来”,更能以新姿态 “火起来”,为乡村文化振兴书写生动样本。(江苏科技大学 张文龙)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22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