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人物观点 > 正文 分享

青年干部从黄鹤楼重建开放40周年汲取力量与智慧的五把钥匙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447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1985年,黄鹤楼在蛇山之巅重新矗立。40年后,它已不仅是武汉的地理海拔,更成为城市的精神海拔。对于在黄鹤楼街道工作的青年干部而言,纪念重建开放40周年,不是一次简单的回望,而是一场“登楼—观潮—造峰”的成长仪式。如何在这座文化地标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与智慧?

把“危楼再造”的胆识变成改革攻坚的魄力。黄鹤楼重建是在原址倾斜、地基极差的条件下完成的,建设者用“敢为天下先”的劲头,创造了“琼楼玉宇,钟灵毓秀”的奇迹。今天,青年干部面对的“危楼”可能是老旧小区改造、基层治理数字化等硬骨头。要学习"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的精神,把“不可能”拆解成“时间表+路线图”,在啃硬骨头中锤炼“开路先锋”的本事。

把“诗与楼互文”的传统变成凝聚青年的话语体系。历代咏黄鹤楼的诗词有近1500首,楹联近千副,文赋过百篇。楼因诗而名,诗因楼而传。青年干部要善于用“新语言”续写“旧诗篇”:在党课中引入“诗词剧本杀”,让红色故事从书本走向沉浸式体验;把黄鹤楼的故事用“中英双语”展示出来,让中华文化传扬内外;继续丰富黄鹤楼文旅IP,将黄鹤楼文化“二创”,赋予新的传承与发展。

把“榫卯结构”的匠心变成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黄鹤楼重建最大的技术亮点是“整体钢筋混凝土框架+传统榫卯外檐”,既坚固抗震,又古风盎然。基层治理现代化同样需要“技术硬核”与“传统手艺”双轮驱动。用大数据“绣花”,把12345热线、智慧电梯数据接入一网统管;用“铁脚板”丈量,“扫楼”走访,把居民诉求解决在“格”内;用“议事会”协商,把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志愿者像榫头一样咬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木构”。

把“山水融城”的格局变成服务大局的坐标系。《大黄鹤楼景区品质提升规划》提出,从“地理地标”跃升为“生态人文会客厅”。青年干部要学会“站在楼上看武汉”:向东,看生态发展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向西,眺望长江主轴,用滨水空间打造人才会客厅;向南,看黄鹤楼下“王府老街”,将历史与人文紧密交织;向北,牵手斗级营、昙华林,用文化IP为数字经济“引流”。把单一景点变成城区功能网络的核心节点,青年干部就能在更大棋盘里落子。

把“登高望远”的境界变成自我修炼的座右铭。毛泽东登楼写下“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体现的是宏阔视野。青年干部也要常怀“登楼心态”:登楼察势——完成一次区域发展小调研,把本职工作放到全区、全市大局中考量,为“支点建设”蓄力;登楼自省——定期完成一次“复盘”,用“问题清单+整改清单”倒逼能力提升,为“支点建设”储能;登楼立志——把个人“小目标”写进街道“大蓝图”,在古城焕新、数字经济、基层治理一线找到自己的“C位”,助“支点建设”向“新”发展。

一座楼的高度,不取决于海拔,而取决于它能否持续为城市提供精神增量。青年干部只有不断从“危楼再造”的胆识、“诗楼互文”的智慧、“榫卯治理”的匠心、“山水融城”的格局、“登高望远”的境界中汲取营养,才能把个人的成长刻进城区发展的年轮,在新时代的“更上一层楼”中,写下属于青年一代的“黄鹤楼新序”。

责任编辑:李思欢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17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