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综合频道 > 正文 分享

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69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日军铁蹄踏碎华夏山河,烧杀抢掠的罪行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但中华儿女从未屈服,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御敌长城,用生命铸就伟大抗战精神。这精神如穿越时空的火炬,80年来始终照亮民族前行之路,在新时代依然焕发着磅礴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是抗战精神的厚重底色。当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山河,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杨靖宇在零下数十度的雪地中,以枯草、树皮和棉絮充饥,孤身与日寇周旋五昼夜,直至35岁壮烈牺牲,日军解剖其遗体时发现胃中竟无一粒粮食;赵一曼面对钢针穿刺、烙铁灼烧的酷刑,始终高唱《红旗歌》,那句“甘将热血沃中华”的呐喊,成为31岁生命最后的绝响。他们用生命刻度诠释了“国家有难,匹夫当责”的真谛。如今,这份担当在平凡岗位闪耀:科研实验室里,党员骨干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打破技术垄断;大街小巷中,快递小哥冒风雪保障民生运转;三尺讲台上,教师党员默默耕耘培育栋梁——每一份坚守都是新时代爱国情怀的生动注脚。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骨气,是抗战精神最耀眼的光芒。1941年狼牙山战斗中,马宝玉等5名战士为掩护数万军民转移,将500多名日伪军引上绝路,激战5小时打退4次冲锋,在弹尽粮绝后毅然砸毁枪支跳崖,用生命换来了群众的安全转移。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被俘战士宁愿被折磨致死也不泄露情报,普通百姓宁肯家园被毁也不做汉奸。这份骨气让中华民族从未真正倒下。如今,和平年代的骨气体现在:面对国际霸权主义时的原则坚守,遭遇生活诱惑时的底线不越,面对歪风邪气时的敢于斗争——这正是民族脊梁的当代挺立。​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魄,是抗战精神最激昂的旋律。日军曾扬言“三个月灭亡中国”,但淞沪会战中,中国军队以日均伤亡超千人的代价坚守91天,打破了敌人的狂妄计划;台儿庄战役里,将士们背水一战,最终歼敌1.1万余人,让世界见证中国抗战决心。这份“以弱胜强”的气魄,在今天依然澎湃:新冠疫情突袭时,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出征作出“人传人”的关键判断,童朝晖医生公开诊疗笔记分享救治心得;洪水肆虐之际,党员干部带领救援人员用身躯筑起防洪堤坝——从钢枪到手术刀,英雄气魄在不同战场同样炽热。​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是抗战精神最强大的支撑。十四年抗战中,国土沦陷、亲人离散、物资匮乏,但《论持久战》如明灯照亮前路,让国人看清“坚持到底就能胜利”的方向。这份信念支撑中国人民在一次次失败后重新站起。如今,面对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关键技术“卡脖子”难题,科研者发扬“十年磨一剑”精神,在芯片、航天等领域不断突破;乡村振兴战场上,驻村干部扎根基层,用实干改变贫困面貌——正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的信念延续,才能在复兴路上稳步前行。​

“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协作力量,是抗战精神最温暖的底色。当年,国共两党放下分歧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前线将士浴血奋战,后方百姓送粮制衣,孩子们也加入宣传队伍,将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如今,这种力量在新时代焕发新生:重大科技项目攻关中,不同领域科研团队协同作战;乡村振兴实践里,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奋斗;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诠释了“万众一心就没有翻不过的山”的深刻道理。

伟大的抗战精神,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着的精神财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抗战精神,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从这份精神中汲取力量:以家国担当扛起时代责任,以民族骨气坚守做人底线,以英雄气魄面对困难挑战,以必胜信念追逐伟大梦想,以团结力量凝聚发展合力。​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传承精神,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带着抗战精神赋予的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让这份永不熄灭的时代火种,照亮每一步征程。

(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办事处 李晓彤)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
1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