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的招商实践,对招商工作有了更深的体悟,认识到招商工作并非简单的政策推介与协议签署,而是一场贯穿项目全周期、融汇多方合力的系统性工程。
认知转变:从宏观到精细。作为街道经发办的一名新兵,曾一度认为招商是“高大上”的宏观叙事,依赖于优惠政策与区位优势。直到深度参与了一个闲置校舍改造厂房的项目,才真切体会到基层招商更像是一门“精细手艺”,其成败往往系于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而贯穿始终的是“精度”与“温度”,两者缺一不可。“精度”体现在对政策条款的准确把握、对协议文本的严谨推敲、对流程规范的严格执行。这是一切合作的基础,更是对公共利益与企业信任的双重负责。而“温度”,则蕴藏于一次次走访调研、安全排查与企业困难协调中。只有真正站在企业的立场,理解其发展阶段与实际诉求,才能提供真正切中要害的服务,从而实现“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如在签约前期,街道积极主动与优艾特企业沟通了解其需求与顾虑,并协调相关部门以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形式解决其顾虑,企业因此感觉到被重视,安下心来,最终顺利签约。
流程贯通:锻炼实战执行力。尤为深刻的是,在参与项目从备案、开工到纳统的过程中,体会到经济工作不仅需要宏观视野,还要有微观执行力。项目的每个环节都是一次全方位的实战考验:备案阶段需精准把握产业政策导向,协助企业完善申报材料,避免因细节疏漏影响审批进度;开工建设阶段要协调国土、环保、城建等多部门现场联合勘察,确保项目符合各项规范要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压缩时限;纳统阶段则要耐心指导企业建立规范的财务统计制度,确保数据应报尽报、应统尽统。这个过程深刻锻炼了三方面能力:一是跨部门协同能力,要学会用业务语言与各专业部门有效沟通,找到政策执行的最大公约数;二是政策灵活运用能力,在严守底线的前提下,针对项目特性量身定制推进方案;三是应急处理能力,对建设中出现的村民纠纷等突发问题,要第一时间响应,搭建政企对接的“绿色通道”。通过这些实践,更加理解所谓“营商环境”,并不止于纸面条例,更体现在每一个对接的细节中、每一次问题的即时响应中、每一份材料的专业把关中。正是这种贯穿全程的“保姆式”服务,才能真正让企业安心落地、放心发展。
招商引资是场艰苦卓绝的马拉松,考验着干部的韧劲、智慧与担当。每一次对接,都是对街道营商环境的检验;每一次谈判,都是对区域发展前景的押注。唯有把握好“精度”与“温度”、淬炼过硬本领,方能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为街道高质量发展引来真正匹配的“金凤凰”。作为年轻干部,未来应继续深耕业务,努力成为企业愿意信赖、能够依靠的“身边人”,为街道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武汉市黄陂区蔡店街道办事处 史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