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区网格员敲开独居老人的家门,递上印着大字的残疾预防手册;当妇幼医生在社区广场用情景剧演示儿童意外伤害急救;当康复机构的志愿者推着轮椅,陪残障朋友逛一次家门口的公园——这些发生在黄陂街巷里的日常,正是区残联近期开展的残疾预防系列活动的缩影。这场以“预防伤害致残 共创健康生活”为主题的行动,不仅是一项公共卫生工作的推进,更折射出基层社会治理中,那些浸润在细节里的人文关怀。
基层治理的精度,藏在“看得见人”的细节里。区残联联合多部门开展的入户筛查,从来不是简单的信息登记。面对听力障碍的老人,工作人员会提前准备好手写板;遇到行动不便的家庭,筛查团队会自带鞋套、轻声细语,避免惊扰;对有儿童的家庭,除了发放预防手册,还会特意叮嘱家长“桌角贴防撞条”“热水瓶放高处”这类琐碎却关键的提醒。这些看似“额外”的举动,恰是基层工作跳出“按流程办事”的刻板,真正把“人”放在中心的体现。正如社区工作者常说的:“我们走街串巷,不光要统计数据,更要看见数据背后的需求——是老人需要的耐心,是家长焦虑的眼神,是残障朋友对‘如常生活’的期盼。”
部门联动的效能,显在“拧成绳”的协作里。近日的主题宣传活动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协同图景:残联负责统筹协调,把分散的需求汇总成清单;卫健部门带来专业医护力量,用通俗语言拆解医学知识;社区则搭起“服务舞台”,把广场变成课堂、把活动室变成交流站。更可贵的是这种联动的“常态化”——不再是“活动结束就散场”,而是建立了长期对接机制:社区定期收集居民疑问,反馈给专业机构;医护人员每月轮值社区健康角,随时解答咨询;网格员成了“联络员”,谁家有新生儿、谁家老人刚出院,都会第一时间对接预防服务。这种打破部门壁垒的协作,让“专业资源”与“群众需求”精准咬合,也让基层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合力托举”。
人文关怀的深度,体现在“阵地前移”的温度里。区残联在各社区设立的残疾预防宣传角,从不是冷冰冰的展板堆砌。有的社区把宣传角设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暖心驿站”旁,残障朋友歇脚时就能顺手取阅资料;有的社区邀请残障居民参与宣传内容设计,“用我们能看懂的话来讲”;还有的社区将预防知识融入广场舞配乐、融入儿童绘本,让严肃的科普变成生活的一部分。这种“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的实践,本质上是基层阵地从“物理空间”向“情感空间”的转变——它不再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场所,而是一个能感知需求、回应期盼的“温暖据点”。
残疾预防从来不是孤立的工作,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基层社会治理的初心。当我们谈论“预防”,其实是在守护每个家庭“不失去”的权利;当我们推动“共治”,其实是在搭建一个“人人都能被看见、被呵护”的社会网络;当我们注重“细节”,其实是在证明:真正的治理温度,不在于多么宏大的叙事,而在于能否让残障朋友出门时,发现社区坡道更平整了;让新手父母焦虑时,知道转角就有可以咨询的窗口;让独居老人安心的那句“有困难随时找我们”的承诺。
从区残联的系列活动延伸开去,基层社会事务的核心,终究是“人”的故事。那些穿梭在街巷的身影,那些记在笔记本上的诉求,那些反复打磨的服务细节,共同编织成一张守护生命尊严的网。这张网或许不耀眼,却足够坚韧——它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告诉我们:所谓“共建共享”,不过是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自己熟悉的社区里,感受到被尊重、被牵挂、被温柔以待。而这,正是基层治理最动人的底色。
(黄陂区横店街道办事处 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