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人物观点 > 正文 分享

让“空城计”绝迹,须把“服务群众”刻进心里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2.0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8月18日,湖南永州某乡政府因为早上上班时间没开门、没人值班,被前来办事的群众把这次的“空城现象”给拍了下来。这事惹了一阵争议,舆论焦点看似是“迟到早退”的老生常谈,实则指向基层治理最末端的那根“神经末梢”是否还连着民心。

一、现象背后:不是缺人,是缺敬畏

“空城计”并非个别地方偶发,类似场景多次被媒体曝光:2018年10月,重庆石柱县某乡政府夜间空无一人,值班电话被呼叫转移至干部私人手机;2020年8月,哈尔滨某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站被群众多次投诉,办事群众跑断腿也见不到人;2022年2月,山西朔州市某区乡政府办公楼内“空无一人”,群众办事吃“闭门羹”。一些干部辩称“农村办事有淡季”“部分工作人员住得远,所以迟到、缺岗”,看似合情,实则推责——国家法定时间、岗位职责、群众需求,哪一条能允许“淡季思维”?根子在于少数人把纪律当“橡皮泥”,把服务当“人情活”,心里没有敬畏,行动就失了分寸。

二、代价显现:一次“空城”,透支多年信任

乡政府是群众眼里“最管用也最可见”的“服务机关”。一纸证明、一枚公章、一次盖章,往往决定一个家庭能否及时领到补贴、一个病人能否赶上报销、一个孩子能否如期入学。一次“空城”,耽误的可不只是几分钟,而是群众对公共权力的信任存量。“铁将军”把门,把困难也拒之门外;值班电话呼叫转移,把矛盾也一并转走。久而久之,“门难进、脸难看”升级为“人难找、事难办”,党和政府的形象被一点点磨损。

三、深层症结:心不在乡,脚就不会沉下去

“空城”表面是人不在岗,深层是“心”不在岗。交通日益便捷后,“干部像候鸟,白天寻不见,晚上影难找”的“走读”现象蔓延。县城有了安乐窝,乡镇成了“打卡点”,于是早上报个到,下午回城陪家人;工作微信群里“收到”,群众家门口却“失联”。心不在基层,自然不愿闻乡土味、不愿听百姓苦,政策落实只能“悬空”。

四、破解之道:制度与人情同向发力

制度上锁,让“空城”无空可钻。把“谁值班、谁带班、谁督查”三张清单钉在墙上,也钉在责任链条里,纪委监委每月一次“飞行检查”,“一次脱岗全域通报,二次脱岗取消评优,三次脱岗直接调整岗位”。铁规发力,慵懒就没有借口,制度一旦带电,纪律就不再是“提醒单”,而是“高压线”。

关爱到位,让干部“住得下、安得心”。不少地方财政拿出真金白银,改造周转房、办好小食堂、配齐热水器,让乡镇夜里也有“家”的味道。干部安心,群众才能放心。

监督前移,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纪检、组织、媒体、群众“四位一体”常态化暗访,对“空城计”露头就打;同时把考勤、请销假、去向牌等信息实时公开,让群众一眼能看到“谁在岗、谁请假、谁外出”。

评价挂钩,让不干不一样。把值班值守、走村入户、解决群众难题的质效纳入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提拔使用硬指标,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让“老黄牛”得实惠。

五、关键在人:把“人民”二字写得更大

所有制度最终都要落在一颗颗具体的心上。乡镇干部离群众最近,也最能体会百姓冷暖。群众不怕干部穷,就怕干部不贴心。当“空城计”彻底谢幕,留下的必是干群之间最朴素、最踏实的信任。愿每一个乡政府都成为群众随时敢敲门、愿意坐下来拉拉家常的地方,这才是对“为人民服务”最庄重的注脚。(李家集街道  余康)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
71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