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长江水,静静流淌,带着历史的深沉回响。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前,青砖灰墙静默如磐,梧桐叶影斑驳,仿佛仍在低语八十多年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武汉抗战历史特展”在此拉开帷幕。
1938年,随着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沦陷,武汉以其九省通衢的战略地位,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1938年的武汉,是中华民族抗战的灯塔。长江呜咽,汉水低回,全国抗日力量在此汇聚,民族意志在此凝聚。
历史由细节构成,精神靠实物传承。一张1938年由钱远镜抄录的董必武写的介绍他去抗大学习的便条,看似普通,却是武汉“八办”作为红色枢纽的生动见证——无数爱国青年正是通过这里,奔赴延安,走上抗日前线;抗战时期孩子剧团的演出歌单和纪念章,再现了以歌为号的抗战激情;冼星海1937年在武汉创作的《战时催眠曲》手稿原件,音符间流淌着不屈的民族魂;陈怀民烈士的皮箱也格外令人动容。皮革已斑驳,锁扣已锈蚀,却依然守护着一位年轻飞行员最后的温度。1938年4月29日,这位22岁的武汉子弟驾机撞向敌机,用生命践行了“誓与武汉共存亡”的誓言。正是这些星星点点的微光,汇聚成照亮黑暗时代的火炬。
八十载光阴荏苒,抗战的烽火早已散去,但英雄城市的精神血脉从未断绝。抗战精神是什么?是危难之际的挺身而出,是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坚定信念,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穿越时空,融入江城的血脉,成为今天武汉勇立潮头、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从1938年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到今日“建成支点、当好龙头”的奋进号角,武汉始终是一座流淌着英雄热血、肩负着时代使命的城市。
走出纪念馆,外面车流如织,市声依旧。每个走过这段历史的人,心里或许都多了一颗种子——关于家国,关于记忆。历史不只是课本里的章节,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来路,也照亮去途。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座纪念馆就像一座精神的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沟通着历史与未来。
长江水奔流不息,抗战精神永放光芒。在这片经历过血火洗礼的土地上,英雄的故事永远流传,英雄的城市永远向前!
(黄陂区委组织部 张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