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顾名思义,就是减轻基层政府组织及其工作人员不必要的负担。这绝非简单的“少干活”或“少担责”,而是一项具有深远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的系统性工程。看似“做减法”,实则是给优化基层治理“做加法”,让基层得实惠。
减少基层干部身心压力,增加工作幸福感,释放活力,回归主业。过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基层干部自嘲“表哥、表姐”,为了应付检查没完没了的填表、写材料,层层加码的考核压得基层干部喘不过气。“减负”旨在砍掉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无效”劳动,让干部们从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减少身心疲惫和职业倦怠,从而能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减负以后,基层干部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效能:基层的核心任务是服务群众、落实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减负”就是要让干部们把时间和精力从“纸上作业”和“会场奔波”中节省出来,更多地走向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去倾听百姓声音、解决民生难题、推动政策落地。这才是他们工作的真正价值所在,也能大大提升基层干部的幸福感。
减少基层政府行政内耗,提升办事效能,打破壁垒,重塑形象。一是基层减负通过精简流程、优化考核、推动数据共享等方式,打破了信息壁垒,减少了行政内耗,使得政令传达和反馈更加畅通高效,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一环。二是重塑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是脱离群众的表现,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大力推动基层减负,展现了上级政府“刀刃向内”的决心和勇气。当干部们不再“围着领导转”而是“围着群众转”时,党和政府的形象自然会更加亲民、务实、可信。三是推动工作作风的实质性转变:减负工作本身就是对“唯上不唯下”、“重痕不重绩”等不良风气的纠偏。它倡导的是一种实事求是、注重实绩的工作导向,鼓励干部们说真话、办实事、求实效,从而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培育更加健康的政治生态。
减少群众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疏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基层干部是打通政策执行“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当他们有更多时间深入群众时,政策解读会更到位,矛盾化解会更及时,服务提供会更精准。群众反映的问题能更快得到回应和解决,这直接密切了群众与政府的联系,提升了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是连接党和人民的桥梁与纽带。基层干部如果长期被无效事务困扰,无法有效服务群众,就会导致桥梁“堵塞”、纽带“断裂”。减负工作疏通了这条“毛细血管”,确保了上层的精神和养分能够顺畅地输送到“社会肌体的末梢”,从而极大地巩固了党的执政根基。
基层减负是一项关乎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的战略举措。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更好地回归其“服务者”和“执行者”的本位,让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更温暖、更高效。因此,这既是一项关爱干部的暖心工程,也是一项提升效能的治理工程,更是一项凝聚人心的固本工程。
总而言之,基层减负的意义远不止于“减”,其核心在于“增”和“转”:减去的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沉重枷锁。增加的是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治理体系的运行效能和人民群众的真实获得感。转变的是工作作风、政府职能和治理模式。(李家集街道 郑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