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的年纪,很多人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对未来充满憧憬却又略带迷茫,而贵州省望谟县油迈乡打寒村村支书黄念,却在22岁这一年,用短暂而璀璨的青春,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沉重的句号,也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一抹感人至深的精神亮色。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带走了这位年轻村支书宝贵的生命,也击碎了一个正在努力改变的村庄的梦想。黄念生前最喜欢向日葵,她计划在村里种满向日葵,村民们都亲切地叫她“向日葵书记”。如今,向日葵尚未开满山野,那位爱笑、敢拼、有梦的姑娘却再也回不来了。
黄念的选择,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最为珍贵的价值取向。大学毕业后,她本可以去城市发展,与在外打工的父母团聚,享受更舒适的生活、追逐更个人的前程。但她选择了回乡,响应基层的召唤,成为一名年轻的村支书。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却是一个闪耀着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决定。她让大众看到,真正的“后浪”,就该是这样——心中有火,眼里有光,肩上有担。
黄念的实践,定义了什么是“心系群众”的基层干部。在短短六个月的任期中,她走访脱贫户、关爱留守儿童、带领老人跳舞……一桩桩一件件,看似琐碎平凡,却真正把工作做到了群众心坎上。她没有喊口号,没有做表面文章,而是用真诚和行动赢得了村民的真心认可。她证明了一个道理:基层工作,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用情用心。
黄念的离去,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打寒村的损失,更是乡村振兴事业中一道深深的伤痕。但大家不能止步于悲痛,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启示了广大青年:青春的价值,从不以时间长短衡量,而是以是否真正燃烧过来定义。她未竟的事业,应有更多青年接续奋斗,她留下的精神火种,应当点燃更多心灵。
当前,乡村振兴正处于关键阶段,基层需要更多像黄念这样有理想、有知识、有担当的年轻人投身其中。她的故事,是一场关于奉献与选择的青春启示录。希望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每一位奔波在一线的干部都能被时光温柔以待,更希望黄念的精神能够感召更多年轻人俯身乡土、建设家乡,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向日葵终将开遍山野,而那位如向日葵般的姑娘,永远不会被遗忘。(李家集街道 于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