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教育 > 正文 分享

擂杵声声探秘非遗,衡师青年解码沩山擂茶香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9.3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基层网7月9日讯(通讯员 喻扬 邝青云 杨晓松)7月8日,衡阳师范学院“青春筑乡梦,奋进正当时”青春公益行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湖南省宁乡市沩山乡,聚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沩山擂茶,通过对话非遗传承人、体验制作技艺、走访调研,探寻其文化内涵和发展现状,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对话传承人:解码沩山擂茶文化图为高佩山与实践团围坐交流

实践团成员拜访了市级非遗传承人高佩山。在沩山擂茶非遗体验馆中,他展示了制作技艺,现场调制的冰镇擂茶入口甘冽、沁人心脾,搭配炒米更添酥脆口感。同时还介绍了沩山擂茶消暑、御寒、健胃等保健价值与文化内涵,强调其独特的口味:“沩山擂茶绝大部分使用熟料,主打甜咸两种口味。夏天流行清凉解暑的‘菜子水’擂茶,冬天则加入适量的山苍子,风味更佳,也更驱寒保暖,这融入岁时节令的养生智慧,是沩山擂茶的特色所在。”

当讨论到手工擂茶能否被机械替代时,高佩山认为:“非遗的核心在于传承和发展其独特的手工技艺和文化内涵,机械完全替代手工会让其价值流失。但要让非遗传承壮大,需要面向市场,在保持工艺核心的前提下,探索规模化生产和融入新元素。”他还提到了开发“即食擂茶”的创意,希望让更多人能随时随地品尝到这份传统美味。

手作擂茶: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图为实践团成员参与擂茶制作 

在高佩山手把手的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尝试亲手制作擂茶。从初握沉重擂杵的生涩,到逐渐掌握节奏的协调,研磨的声响与食材的清香交织弥漫。实践团成员杨晓松体验后分享:“看似简单的一碗擂茶,却处处考验手上功夫——力道、节奏、火候,每一个环节能够感受到师傅深厚的功底。”

走访调研:精准把脉擂茶现状图为实践团成员走访村民

实践团深入当地村镇与集市开展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地人对沩山擂茶认知度高,且该技艺多以家族为脉代代相传,多数村民都能上手制作,但该技艺面临产品市场化、商业化程度低等挑战。当地店主蒋学平表示:“沩山擂茶是宝贵遗产,需要更多年轻人关注和推广,你们来了解和宣传很有意义。”图为实践团与高佩山合影

此次衡师青年深入沩山乡探访实践,既是非遗传承在青春力量助推下的鲜活延续,也是青年学子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体现。学生们走进乡土,触摸文化根脉,在解码沩山擂茶传承密码的过程中,领悟守护与创新的时代课题,以实际行动推动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304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