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乡村振兴 > 正文 分享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路推普·健康同行”社会实践团三下乡:医教融合助振兴 推普急救暖民心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4.4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为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与健康素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2025年7月6日,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路推普·健康同行”社会实践团赴黔南州荔波县板麦村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团队以“精医”文化为引领,采用“语言推广+急救健康科普”双主线模式,将医学专业实践与语言文字推广深度融合,为乡村群众搭建语言沟通与健康守护的双重桥梁,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专业赋能:打造“推普+急救”特色服务体系

这支由14名医学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80%为校广播站骨干,普通话水平优异,同时均通过学校“1+N”急救健康科普项目培训,具备“双语双技能”服务能力。活动中,实践队员分组深入板麦村,构建“入户精准服务+户外流动宣传”双阵地。在村口广场与树荫下,队员们支起便民服务台,携带血压仪为往来村民提供免费检测,结合数值波动讲解饮食、作息等方面的健康建议。针对老人就医沟通、儿童学业辅导等实际需求,实践团队用身边案例说明普通话在消除交流隔阂、获取有效信息方面的作用,并耐心纠正发音偏差、示范常用句式,鼓励村民在日常购物、就医等场景中主动使用普通话,让语言学习融入日常细节。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队员们则上门服务,用便携式设备完成检测并仔细记录健康档案,让医疗关怀直抵家门。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板麦村新大桥场坝为村民测量血压

图为实践团成员向村民开展推普问卷调研

实践团指导教师杨变作为贵州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带领团队创新设计“医学术语普通话教学卡片”,并结合问诊场景模拟对话。“很多村民因听不懂专业术语耽误就医,我们把推普融入健康服务,既教急救技能,又规范语言沟通。”杨变介绍道。

文化铸魂:语言浸润与民族文化共融共生

在荔波县朝阳镇洞麦小学,实践团联合校方打造“趣味推普+急救实训”特色课堂。普通话教学环节别出心裁:队员们带领学生开展“童声诵经典·推普伴成长”诵读活动,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我和我的祖国》,在语言文化浸润中厚植爱国情怀;挑战“推普小达人”绕口令,通过“快慢读”“接龙赛”打磨发音精准度与流畅度。在校园空旷场地,实践队员向全校师生开展专业心肺复苏(CPR)技能现场实训。他们借助仿真人体模型,以规范动作和通俗讲解呈现关键要点,演示“胸外按压30次+人工呼吸2次”的黄金抢救节奏,其间还邀请学生上前尝试实操,手把手纠正按压姿势与力度。“掌心要贴在两乳头连线中点”“按压频率要像唱《孤勇者》副歌那样快”,生动比喻让专业急救知识在互动中更直观地传递给师生,助力提升校园应急救护普及度。

图为实践团联合板麦小学开展“童声诵经典·推普伴成长”诵读活动

图为实践团成员正在向洞麦小学师生和家长演示急救操作要点

雨后的泥土还带着湿润的气息,队员们利用服务间隙,俯身将一块块写有“普语连民心,健康暖万家”“普语润乡音,健康入民心,振兴聚同心”的推普文明标语牌稳稳栽在村口公告栏、活动广场等显眼位置,让规范用语的理念随村民的日常活动自然传播。“以前总觉得普通话离我们远,现在才知道学好普通话能交朋友、学技术,还能给娃娃做榜样。”村民韦大妈感慨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板麦村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环境营造

精准服务:协同发力注入乡村振兴新动能

实践团队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构建“健康监测-语言赋能-急救培养”三维服务体系。每日走访结束后,队员们都会召开复盘会,将收集到的健康需求与语言问题分类建档。在农户家中,血压测量与普通话教学同步传输,既守护村民身体健康,又打破信息获取的语言壁垒;在校园内外,趣味推普与心肺复苏教学有机融合,既点燃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又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推广普通话,是为乡村打通对接外界的“信息动脉”;普及急救技能,是为生命安全铺设“应急通道”。二者协同发力,为板麦村的乡村振兴注入“医教融合”的鲜活动能。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板麦村服务区广场开展义诊志愿服务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板麦村村支两委干部开展座谈反馈

青春担当:彰显“精医”文化育人成效

活动期间,队员们克服高温多雨等困难,走遍板麦村6个自然村组,完成50户入户调研,为120余名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制作安装10块推普文化标语牌,累计开展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培训8场,覆盖村民200余人次,纠正医学术语发音错误30余处。据悉,该团队已入选2025年“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协同团队,其经验做法将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朝阳镇洞麦小学师生活动合影

青春的足迹或许短暂,但播撒的语言种子与健康理念,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生根发芽。队员们约定,将持续通过线上方式跟踪指导村民语言学习与健康管理,用专业学识与青春力量持续书写“医教助振兴”的生动答卷。(通讯员 陈偲婼  黄扬杰)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144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