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网8月26日讯(通讯员 侯世典 佘健山)7月7日至7月19日,苏州工学院“未”爱而生,星火传递实践团第十一年组织支教活动,赴江苏省泰兴市、常熟市进行三下乡支教活动,用行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团队致力于向留守儿童们提供陪伴与关怀,通过开设各类课程,如心理健康、文化自信、思想引领和化学实验等,帮助改善这些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社会责任感。
知识铸魂,实践养形
“勤奋是科学之母,实践是真理之源”。实践团重视从小培养孩子们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积极求进的探索欲望,采用交流互动的课堂模式,更注重于学生自身的学习过程,真正参与到实验探索当中去,让孩子们不仅仅是只是“看的见”,而且能真正的“,摸得着,学的懂”。成员们通过“水的特性实验”令孩子们了解水的“形状”和溶解性,并培养孩子们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在“海底熔岩灯”这堂课中,成员们让孩子们更直观的“看见”二氧化碳,并理解什么是密度差,为什么会分层;通过“磁力小车”向孩子们讲解什么是磁场并思考小车为什么突然就动起来了等等。课堂上孩子们目不转睛,眼中满是对知识的好奇与渴望。“我们只想在能力范围内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领略科学的魅力”实践团成员佘健山说道,“现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星火。”
图为实践团成员开展化学课堂 通讯员佘健山摄
以心感恩,以情传爱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感恩是每个人 的必修课,懂得感恩的力量,也就懂得如何前进,更懂得来时的路。《感恩的心》课堂上,实践团成员站在屏幕旁,分解着手势舞的每一个动作,认真教唱着每一句歌词。稚嫩的歌声充盈着教室,手势舞的动作化为阳光下最美的音符。最动人的风景,是聚精会神听感恩含义而瞪大的双眼,是滴下的闪耀汗珠,是下课后孩子们纷纷给家长的拥抱和稚嫩的童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图为实践团成员侯世典教授孩子们感恩手势舞 通讯员佘健山摄
触碰非遗,薪火暖心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成员们带着自己家乡的独特文化,与孩子们一起在指尖触摸千年非遗的温度。今年的非遗文化课上成员给孩子们带来了壮族“三月三”绣球,让孩子们感受到绣球中蕴含的“团结同心”和“幸福美满”的文化深意。孩子们亲手制作绣球并拼接了绣球上的十二片“花瓣”,小心翼翼地串起象征圆满的流苏骨架。当一个个五彩缤纷的绣球被孩子们捧在手中时,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种子也悄然播撒在他们的心田中。
图为实践团成员欧阳友航开展非遗文化手工绣球课程 通讯员佘健山摄
爱国刻骨,历史铭心
“在战火纷飞的时代先烈们用鲜血保家卫国,换来祖国的和平昌盛,如今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又该如何爱国爱党呢?”位于分界镇的志愿者覃义媛在给孩子们上爱国爱党课时提出问题。接着她从五四运动讲到抗日战争,再讲到新中国成立以及抗美援朝,最后讲到我们如今的和平年代。通过这节课孩子们了解国家发展的艰辛历程,铭记先辈的奋斗与牺牲,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和平幸福来之不易,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坚持党的领导,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课程的最后覃义媛对孩子们说道。
图为实践团成员覃义媛开展爱国爱党课程 通讯员侯世典摄 在这个意义非凡的暑期,苏州工学院“未”爱而生星火传递实践团服务近三百名留守儿童,覆盖了五个村和四个社区,共计220课时,未来实践团将不忘初心,继续践行青春使命,将星火般的爱传递下去,让更多乡村孩子被爱温暖,受爱鼓舞,“未”爱前行。
图为实践团成员合影 通讯员侯世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