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月,天津商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路向北”暑期社会实践队的13名队员,在指导老师宋立斌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场跨越京津冀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队员们深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宝山镇及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等村镇,围绕“云启红韵·青耕乡野”主题,将红色文化传播、非遗技艺传承、数字助农实践与乡村振兴调研相结合,用青春的脚步丈量着北方的广袤大地,以创新的实践形式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与崭新活力。
一、数字“云播”:让长城精神“声”入人心
实践队首站为渤海镇北沟村的慕田峪长城精神传承馆。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其精神是此次传播的核心。
队员们通过直播形式,化身云端讲解员,向线上观众讲述长城建造的艰辛、戍边将士的英勇事迹,阐释长城的文化内涵及新时代价值。直播引发了观众共鸣,大家纷纷在互动区踊跃留言,既实现了长城精神的传播,也让队员们深化了对民族精神的理解。
图为队员参观长城精神传承馆。丛煜彬 供图
二、非遗焕新+数字助农:搭建传统现代“趣味桥梁”
在河北滕氏布糊画有限公司,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撕纸成画”技艺。实践队开设专场直播,并设置“非遗小课堂”,让观众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队员表示,非遗传承需在坚守内核的同时,探索与当代对话的新路径。
图为非遗传承人展示“撕纸成画”。丛煜彬 供图
下午,团队前往黄旗镇,聚焦当地“黄旗皇”小米产业。在种植基地,队员操作无人机航拍,结合土壤检测数据向农户普及科学种植知识;在电商直播间,他们与丰宁电商协会合作,策划“小米粥的100种吃法”专题直播,并联动当地主播带货,助力拓宽销路。
图为小米种植基地。丛煜彬 供图
通过直播赋能非遗、创新农产品营销、科技辅助农业等举措,实践队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三、普法惠民+文旅探路:绘就乡村振兴“多元图景”
法治是乡村善治的基础。实践队深入凤山镇庙沟村,为留守老人开展普法反诈宣讲。队员将典型案例改编成快板段子,同步在直播间播出。活动现场,老人们举着“不轻信、不转账”的手牌参与互动。82岁的张奶奶在活动后表示,村里道路变宽、广场建成,日子越来越红火。
文旅是乡村魅力的展示窗口。在“中国马镇”旅游度假区,实践队以“马背上的直播间”开展云旅游直播,通过无人机镜头呈现草原赛马、满族歌舞及特色民宿等内容。队员还邀请景区负责人解读“文旅+扶贫”模式,该模式已助力小北沟村从贫困村发展为全国文明村,体现了文旅产业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
图为“中国马镇”旅游度假区。丛煜彬 供图
从指尖屏幕到广袤田野,天津商业大学“一路向北”实践队以青春之名勇毅启程,架起了一座融通数字乡村与红色文化的坚实桥梁。 这场“云”与“乡”的双向奔赴,不仅为京津冀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创新动能,更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读懂了脚下这片充满希望的乡土中国。未来,这支年轻的队伍将继续以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使命,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生生不息。(通讯员 高若然 张恩千 王勇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