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教育 > 正文 分享

竹骨生清风,扇面藏乾坤——天津大学“奔赴山海”实践队探访鄣吴竹扇非遗传承之路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3.2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基层网8月8日讯(通讯员 宫乐、朱润泽、迟学君)苏扇被世人称为雅扇,千百年来,匠人巧手赋予竹骨扇面诗画灵魂。2025年8月6日,天津大学“奔赴山海”实践队前往浙江安吉鄣吴镇上吴村,探访浙江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鄣吴竹扇背后的秘密。“我们本地是没有什么产业和经济来源的,只能去外面打工或者做篾匠瓦匠,直到村里的老书记储茂云从苏州引进折扇制作技艺,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才有了第一代折扇制作人。”鄣吴竹扇第三代传承人王文耀介绍道。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实践队践行兴学强国的使命,在鄣吴竹扇翻飞之间,见证乡村振兴的希望。

实践队与王文耀先生合影 雷杨摄

传百年竹骨,承十载匠心

“锯竹、破边、水煮、刨皮、露黄、刮青、拉篾、倒料、穿眼、烫钉……一把折扇需经至少一百道工序。”王文耀执起半成品扇骨,向实践队员演示折扇制作过程。毛竹砍节分段、篾刀开小骨、砂纸打磨、烫锥固定扇骨、拉篾筒防刮手……经过一上午的交流与观察,实践队员们已经对制作折扇的工具耳熟能详。湘妃、凤眼、梅鹿、棕竹,不同的竹料奠定着竹扇的品质;古方、直方、燕尾、马牙,各色的扇头体现着不同的雅趣。竹屑纷飞间,变的是上吴村的村容村貌,不变的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王文耀给实践队员演示破边工艺 杨泽楷摄

“通过亲身体验破边,我深刻体会到毫厘间的匠心坚守,”天津大学2022级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周金玮感慨道,“作为规划学子,我们不仅要绘制城市的蓝图,更要守护承载着地域特色与生活智慧的传统空间,了解这些饱含着文化记忆的珍贵遗产。”

以共富为帆,扬振兴之浪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实践队员耳边回响。“我们的扇子主要卖定制款,集体组装扇面和扇骨,刚开始是从购物网站上接生意,后来慢慢做线下,成了供应商”,上吴村折扇工坊老板马丹说道。

实践队员与工坊老板交流 雷杨摄

从没有主要经济来源到折扇技艺几乎覆盖全村,从没有本地产业到支柱产业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吴村的蝶变正是浙江省“千万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的展现。亲自体验了制扇穿面过程的天津大学2024级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闫子欣表示,“穿面工艺对熟练度的要求非常高,其体现出的定力、精准与沉静,正是乡村在时代洪流中锚定自身、从容前行的精神坐标,希望我们能够将这样的精神传承下去。”

实践队员体验穿面工艺 雷杨摄

从谋生手艺到支柱产业,轻巧的竹扇正掀起乡村振兴的“绿色旋风”,印证着“一技兴一业,一扇富一村”的生动实践。折扇开合间,实践队员们不仅触摸着文化传承的温度,更感受到乡村振兴的脉动。竹骨韧如乡村振兴之志,素纸洁若绿色发展初心,天大学子将在江南的绿水青山间继续书写青春答卷。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105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