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湖北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体会议召开。全会指出,要旗帜鲜明为担当作为的干部撑腰鼓劲,建立重点领域免责减责事项清单,健全查诬澄清保护机制,强化受处理处分干部教育管理,为干部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创造良好环境。
当前,湖北正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建成支点,提升干部队伍的担当精神与实干能力,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轻装上阵,是激发干部队伍活力的关键所在。
精准化免责减责,为担当者“卸包袱”。干部在改革攻坚的前沿阵地冲锋陷阵,面临的往往是无先例可循的政策盲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矛盾,以及试错成本高的探索风险。现实中,一些干部之所以“宁愿不干事,也要不出事”,就是怕“一次失误定终身”。若缺乏清晰的容错边界,“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消极心态就会愈发蔓延。湖北省坚决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通过建立重点领域免责减责清单、细化“可免”与“不可免”的具体情形,正是为了摆脱这一困境,确保认定结果经得起检验,为担当者卸下思想包袱。只要出于公心、依规决策,即使出现失误也会被理解包容,让干部在干事创业中有底气、敢作为。
规范化查诬保护,为担当者“正名节”。现实中,基层干部每天面对的是项目攻坚的“娄山关”、公正执法的“硬骨头”,一些敢闯敢试的干部,常因触动既得利益被诬告陷害,若不能及时澄清,容易造成“流汗又流泪”。干部的成长,靠的是实绩,也靠组织的信任。如果诬告不澄清,干事的底气就会一点点泄掉,就算想硬着头皮干事,也难免束手束脚,该拍板时犹豫了,该坚持时退缩了,生怕再被抓住“把柄”。湖北省健全查诬澄清保护机制,不仅是挽回声誉的“救命稻草”,更是让干部带着一身正气继续冲锋的“强心剂”。
系统化教育管理,为担当者“再赋能”。干部因失误受处理,如果组织上把受处理处分的干部当成“掉队的人”晾在一边,甚至“一棍子打死”,干部主动改正的积极性很快就散了。湖北省强化受处理处分干部教育管理,既指出问题,又教给方法,对那些知错能改、善作善成的干部给予“重新出发”的机会。强化教育管理不等于宽容错误,而是相信干部能改正错误;不是降低标准,而是帮助干部更好地达到标准,让“跌倒者”能站起来再冲锋,必将形成“有错必改、改后重用”的良性循环。
通过容错机制“卸包袱”、澄清机制“正名节”、复用机制“再赋能”,构建“容错有边界、纠错有办法、激励有力度”的闭环机制,既能让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消除后顾之忧,也能引导更多干部在改革发展中勇闯敢试,更是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长远之策,必将激励广大干部担当善为,点燃奋进支点建设新引擎!
作者:汪淼(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武昌团区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