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村超的乡土赛场、江苏苏超的职业平台、武汉汉超的三镇联动,三个不同地域、不同规格的赛事共同构成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立体图谱。以足球运动为纽带,既串联起城乡不同的发展肌理,又共同服务于文化传承与城市升级的时代命题。其中,汉超在吸纳村超、苏超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超大城市体育赛事发展的特色路径。
经济赋能从流量激活迈向产业融合。近年来,爆火出圈的村超通过“体育+文旅”模式激活榕江县域经济,带动榕江县旅游综合收入超百亿,更是跳出榕江服务全省,让更多人了解到贵州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千姿百态的山水景色、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贵州旅游呈现持续井喷状态,山地旅游成为多彩贵州的一张耀眼名片,这也充分证明草根赛事对地方经济的撬动作用;苏超依托“全民赛事+全域联动”运营模式,2025赛季前8轮吸引观众超110万人次,带动旅游、出行等五大场景线下消费近400亿,省外消费占比近三成,展现成熟赛事的产业辐射效应,与此同时网络话题度节节攀升,赛事含金量持续增加;汉超则创造性融合两者优势,以“三镇演义,逐鹿江城”为抓手,串联汉口商贸底蕴、汉阳工业记忆、武昌文教特色,打造差异化文旅消费场景,将赛事流量有效转化为城市经济循环动力,将赛场呐喊转化为城市经济的澎湃动能,为武汉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独特活力。
文化纽带从地域符号延伸至文明表达。侗族大歌、水族马尾绣等民族元素融入赛事环节,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体育赛事融合打造的乡村品牌,让体育场景更加生机勃发;“苏超”全民参与+城市荣誉感的双重驱动、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营的高效协同、业余底色与职业水准的巧妙平衡不仅带火了江苏的足球运动,还催生了“粤超”“豫超”“川超”等省的足球热,成为江南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体育运动作为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天然载体,汉超持续深化文化赋能,通过设置高校组,推动珞珈山人文精神与体育激情深度融合,借助超级杯对决打破“学城”与“主城”的文化隔阂;更以江汉关钟声与赛场呐喊共鸣、黄鹤楼光影与直播光束交织的场景营造,将长江文明与“英雄城市”精神融入赛事全过程,构建起具有辨识度的城市文化符号。
社会治理从全民参与探索多元共治。榕江全城总动员的办赛模式,让村超成为基层自治的生动样本——摊贩自觉维护秩序,村民义务担任裁判,展现出“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智慧;苏超探索出“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成熟机制,在专业运营与市民参与间找到精妙平衡,为大城市赛事治理提供有益借鉴;汉超在借鉴两者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融合超大城市治理经验,构建“三级治理网络”,由市级层面统筹赛事IP运营,区级层面负责赛区特色打造,社区层面组织球迷服务保障,形成多元协同的治理闭环。同时联动在汉8所高校,将体育育人的种子播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为“青春之城”建设注入鲜活能量。
从村超、苏超到汉超的实践表明,体育赛事已超越单纯竞技范畴,成为推动发展、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当体育深度融入城市肌理,既能激活经济动能,又能凝聚文化认同,更能创新社会治理,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体育价值的生动诠释。(共青团武汉市武昌区委员会 胡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