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彝乡语桥队赴高阳街道回坪社区,开启以“健康+语言”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三轮车碾过石板路的脆响,与队员们的笑语交织,成为彝乡晨曦中灵动的乐章。回坪社区书记胡浩早早伫立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前等候,见到志愿者们热情地表示:“今天恰好当地的公益组织在社区开展公益配镜活动,人员相对集中,方便你们开展志愿服务,希望能与你们一道为乡亲们把服务做扎实!”
血压监测传关怀,细致建档护平安
临时搭建的“健康驿站”里,4台电子血压计飞速运转,屏幕上跳动的数值实时反映着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身着统一志愿服的队员们分工明确,有的熟练地为老人佩戴袖带、调试仪器,有的耐心地询问既往病史并仔细记录,还有的在测量结束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血压数值的含义。
▲图为志愿者为老人监测血压
从清晨到午后,志愿者们连续忙碌数小时,累计为158位50至90岁的社区中老年完成了血压、心率测量。对于血压偏高的老人,队员们利用便利贴,仔细记录血压值,写下健康小贴士,并叮嘱定期复测;针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还专门提供了上门服务。此次监测所收集的数据,将为社区后续建立精准的健康档案、制定个性化随访清单提供重要依据,助力基层健康管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康复服务蕴真情,专业守护促康健
在临时设置的康复服务区域,来自康复专业的志愿者以精准的穴位定位为支点,用娴熟的专业技法为社区老人架起了一道通往健康的桥梁。他们有条不紊地运用三线松肩法为老人们放松肩颈肌肉,指尖在肩井、天宗等穴位上按揉,力道由浅入深,手法规范娴熟。
▲图为志愿者分工合作为社区居民做康复按摩和问卷调查
服务过程中,志愿者们分工明确,康复专业志愿者负责康复按摩,其他专业志愿者负责拉家常做问卷,细细询问社区居民的日常劳作习惯、身体状况、普通话使用情况。一位年近七旬的彝族老人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连声道谢:“娃娃们手法好,按完浑身都轻快了,太感谢你们了!”
田间调研探实情,问卷反馈助发展
义诊结束,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访村入户开展普通话与生理知识推广现状调研。行至葱田,瞧见婆婆们正在绿油油的葱丛里忙碌,头上戴着野草扎成的临时遮阳帽。说明来意,婆婆们直起腰,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热情回应:“要得要得,你们肯来教大家普通话,还给大伙儿讲咋个把身体照顾好,大家都高兴得很哟,你们问嘛”。
▲图为志愿者葱田调研
“小扣柴扉久不开”,在乡村具象化了。为此,哪里有人志愿者就往哪里钻,连茂密的玉米地也不放过。志愿者钻入玉米地,一人盯一个,家常聊天里开启了别开生面的普通话、生理知识调研。
▲图为志愿者在玉米地里做调研
校地连心惠民生,协同发力暖民心
“感谢老师和同学们放弃暑假休息时间,来到高阳街道回坪社区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你们带来的送健康惠民生、做调研助乡村振兴等活动,为社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份情谊全社区都记在心里。”回坪社区书记胡浩表示,“衷心祝福贵校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子,希望他们继续深入基层,为国家发展贡献新力量。”
▲图为高阳街道回坪社区志愿服务留影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彝乡语桥队暑期三下乡活动,既是对国家号召的积极响应,也是用专业知识回应民生需求、以赤诚之心连接校园与乡土的生动实践。当青春力量与基层需求同频共振,当知识服务与乡土发展相互促进,便能奏响国家发展进程中最动人的民生乐章,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
团队成员:蒋旭、石达吉、何星艳、张孟圻、赵文君、蔡尔且、鲁尔者、冯欣怡、钟佳馨
指导老师:李萍、王万利、杨光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