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辽宁大学“与光同尘”实践团队走进丹东市振安区硕丰种养业家庭农场,围绕“原料型农产品如何赋能乡村产业振兴”主题,对蓝莓园展开实地调研。团队负责人李鉴达带领成员与园区负责人深入交流,聚焦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路径,为乡村特色产业振兴收集一手资料。
图为团队负责人李鉴达对蓝莓园园主进行访谈的场景。
作为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特色农业的代表,该蓝莓园种植面积达24亩,以F6和蓝丰品种为主,年产量超10吨。园主介绍,当前蓝莓销售以大型采购商(占比70%)和零售(占比30%)为主,渠道稳定且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未来计划探索深加工环节,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同时,园主表示将加强产业协同,凝聚发展合力,持续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
在种植与管理方面,园区正积极探索智能化路径,目前灌溉环节已实现手机远程控制,后续将逐步拓展至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环节,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推进技术升级。园主提到,消费者对品质溯源的关注度日益提升,长远来看,“物联网+区块链”溯源系统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是重要方向,园区将结合自身情况逐步推进,以技术赋能提升产品的市场信任度。
谈及区域竞争,园主认为丹东蓝莓的核心优势显著:品质优良且上市时间处于市场空窗期,能精准对接特定时段需求。目前,本地产业正积极加强协同合作,逐步形成统一规划与品牌引领的格局,持续提升整体竞争力。他建议,同兴镇蓝莓可走“小而精”的差异化路线,聚焦精品鲜果,通过提升品质稳定性打造特色标签。
对于产业融合与农民增收,园主肯定了蓝莓产业的带动作用:“园区通过雇佣当地农户参与种植、采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就业岗位,村民收入随产业发展逐步增加。”他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打通“种植—加工—销售”全链条,让农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并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构建可持续的振兴路径。
此次调研不仅是辽宁大学学子践行“乡村振兴青年担当”的具体行动,更通过深入田间地头,为理解原料型农产品的产业价值提供了鲜活样本。丹东蓝莓产业的探索,展现出乡村特色产业在升级路上的积极实践——以技术为翼、以品牌为帆,让“土产品”逐步变身“金招牌”,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