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粮以土为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土壤健康则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随着科技发展,粮食安全土壤安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也相继出台政策。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如何通过科技手段守护耕地红线、筑牢食品安全防线,是乡村振兴实践中的一个关键课题。为此,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蚓壳双驱实践队深入黄埔村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以自主研发的“蚯蚓粪+贝壳粉”土壤调节剂为抓手,用科技力量激活土地潜力,为乡村沃土修复与粮食安全贡献青春智慧。
首访村企,搭建合作桥梁
蚓壳双驱实践队首站抵达黄埔村,与村委召开座谈会,深入了解当地乡村产业发展现状。村委重点介绍了土地承包模式,并热情引荐实践队与负责企业的邱总对接,为后续深入探究“企业+村集体”合作模式、了解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搭建了沟通桥梁。
队员和老师在黄埔村和当地书记的交谈 陈心怡/摄
随后,队员们走进当地农业基地,田间劳作的农民成为大家的“实践导师”。大家围坐田埂,向农民请教他们面对土壤酸碱性问题和肥力不足的问题时的治理方法,在泥土芬芳中汲取最朴实的农耕智慧,为后续技术落地积累基层实践经验。
团队成员向农民请教土壤问题 陈心怡/摄
技术下乡,详解惠民之处
此次实践中,蚓壳双驱实践队带来了“蚯蚓粪+贝壳粉”土壤调节剂修复技术,计划在农业基地推广应用。该技术利用蚯蚓粪的丰富有机质和贝壳粉的天然矿物质,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调节土壤酸碱度以提升土壤肥力,为解决土壤板结、肥力不足等问题提供新思路。
队员们向基地负责人和农民详细讲解技术原理与应用方法,指导老师还结合“南晶香占”水稻等当地主栽品种特性,分析其与土壤调节剂的适配性,为技术科学落地提供参考。农民们展示的新品种玉米生长态势、对水稻种植的经验分享,也让队员们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深化了对现代农业的认知。
农民介绍新品种水稻的特性 雷雨/摄
多村调研,对症治理土壤
“土壤检测设备跟不上,农户不知道自家地缺啥肥;病虫害防治还靠老经验,想搞绿色种植没技术……”负责人的话道出基层面临的问题。为全面掌握乡村发展现状,蚓壳双驱实践队兵分多路,先后走访上围村、下围村、古仙村、围仔村等村落,针对性推送技术服务:
团队成员与五个村的村委的合照 雷雨/摄
在上围村,队员们聚焦种植结构、化肥农药使用等细节,结合当地土壤酸碱性问题,提出“蚯蚓粪+贝壳粉”技术的应用建议,并关注土地休整期的利益协调问题。
在下围村,山泉水灌溉的生态优势与村民自产自销模式让队员们印象深刻,大家探讨了生态种植与土壤修复技术结合的可能性,助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花生丰收时当地村民在农田里收割成果 雷雨/摄
古仙村以水稻种植为主导,镇村合作项目成效显著,队员们记录每亩地定价机制、收集发展需求后,提出通过土壤调节剂调节土壤酸碱度提升水稻品质的方案。
围仔村作为“精品村”,“锌硒鲜米”品牌、机械收割、民宿产业及生态治理成果亮眼,队员们向当地推荐土壤修复技术,助力“精品农业”再升级。
团队成员在围仔村负责人介绍土壤调节技术 吴泽嘉/摄
对接基地,落实精准服务
“我们村的水稻想提质,但缺技术指导”。在调研途中,村支书的一句话代表了不少村庄的心声。因此蚓壳双驱实践队走进镇委,就土壤检测工作与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重点介绍“蚯蚓粪+贝壳粉”技术优势,主动询问基层在农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与实际需求,力求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团队与负责人深入交流关于土壤修复治理的事 陈心怡/摄
此外,实践队两次探访农业基地:首次侧重学习农耕经验、对接技术需求;第二次则在听取基地负责人关于水稻种植收益模式、病虫害防治、生态现状的详解后,化身“采样员”采集土壤样本,计划结合土壤调节剂技术进行数据分析,为基地量身定制精准技术支持方案。
团队在稻田中听取负责人的讲解 雷雨/摄
此次三下乡实践,是“百千万工程”中科技赋能乡村的缩影。“‘百千万工程’的蓝图,需要一代代人用脚步丈量、用实干绘就,我们的实践,才刚刚开始。”正如指导老师所说,蚓壳双驱实践队将持续深化“校地企”合作,以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当面对土壤健康威胁时,能够让科技真正帮助农户解决土壤问题,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也让“蚓壳双驱”技术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动力引擎,让创新精神成为实践队员们助力乡村、不断前行的不竭源泉。
从实验室到田间,从理论到实践,蚓壳双驱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正如黄埔村的作物生长需要时间沉淀,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正不断续写着新的篇章。
撰文|张思颖
图片|陈心怡 雷雨 吴泽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