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指出“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构筑湖北发展新模式新动能新优势”,为体系化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势见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科技创新是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犹如一汪春水,能滋养产业繁茂、催生经济新质态。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唯有打破创新链条上的壁垒,让技术创新、市场应用、资本活水、人才培育形成闭环联动,才能让科技创新的“春水”持续奔涌,为区域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激活高校“创新源”,让实验室技术“破壁出圈”。高校实验室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是科技创新链条的起点,其技术成果若束之高阁,便失去了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湖北省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仅用7个月时间实现了人形机器人从0到1的突破。今年7月,武汉大学“五指灵巧手”机械手斩获2025年红点设计奖,成为湖北省首个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国际获奖案例,目前该款灵巧手已在医院、超市进行试点应用。从技术原型进化为“超市助手”,正是湖北推动“创新源”破壁的生动实践,让教授团队“学术下海”,直面市场需求与用户痛点,将论文写在产业一线,推动实验室技术走出象牙塔,帮助市场应用突破技术瓶颈,形成“创新-应用-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打通企业“应用场”,让未来产业“扎根生长”。应用场景是技术转化的“试验田”,是科技创新落地生根的关键。只有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接受检验、迭代升级,未来产业才能从概念走向现实。今年6月,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在光谷揭牌,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场景最全的开放实验场,在这里,天问机器人在“超市”完成取货导购,远游机器人在“医院”训练艾灸技能,上百台机器人昼夜采集数据,让这一平台成为产业生态的“催化器”。从一间实验室到一座产业森林,湖北揭示:应用场的核心价值是“以用促研、以研强链”。加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搭建中试基地,畅通上下游产业链是关键。技术只有在医院、超市、车间的等生长土壤中扎下根系,未来产业才能从“单点突破”迈向“生态繁荣”,在荆楚大地孕育出新质生产力的参天巨木。
引入资本“活水”,让创新动能“源远流长”。科技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特点,唯有精准灌溉,方能滋养创新沃土、驱动产业江河奔涌。湖北以“百亿母基金”破局,成立人形机器人产业母基金,由政府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出资,聚焦链主企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形成资本、场景、产业、管理的一体化赋能机制,推动产业形成集群效应。以金融活水催生产业裂变,湖北的创新实践证明,助力科技创新从场景应用到产业发展,需构筑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金融支持体系,放大政府资本与市场资本的协同效应,让资本为技术研发“解渴”,为产业发展“护航”,通过市场机制筛选优质项目,让创新资源向高效领域集中,才能让创新动能源远流长。
构筑人才“栖息地”,让创新人才“近悦远来”。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和核心要素,只有让人才安心创业、舒心发展,才能引凤来栖,激活创新沃土。在武昌,位于沙湖畔的博士后人才公寓为博士后人才提供“拎包入住”安居保障,而博士创新创业联盟则通过“赛事引才+孵化加速”构建了人才的创新生态枢纽。优化人才政策,要从人才最关心的急难愁盼入手,解决住房、创业、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营造生活无忧的乐土,将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动力”,形成“人才聚、创新兴、区域强”的蓬勃气象。
科技创新的活水奔涌,需要创新源头、应用沃土、资本活泉与人才栖地协同发力、同频共振。唯有让高校智慧破土而出、产业根基深扎沃野、资本活水畅流不息、八方英才近悦远来,方能汇涓滴成壮阔江河,驱动区域在高质量发展航程中行稳致远。(共青团武汉市武昌区委 王阿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