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教育 > 正文 分享

乡村振兴,学农支农 —— 合肥工业大学实践团赴吴鲁衡罗经老店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1.3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号召,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休宁县万安古镇调研万安罗盘技艺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黄山市休宁县万安古镇,学习万安罗盘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制作工艺,踏上了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

探访罗经老店,感知匠心底蕴

7月9日中午,实践团顺利抵达休宁县万安古镇旅游开发区。在安置好住处后,实践团队成员立即展开了一系列筹备工作。当天下午,实践团乘车前往吴鲁衡罗经老店,探究万安罗盘的奥秘,正式拉开了此次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

万安罗盘作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杰出代表,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智慧,在文化传承与品牌认定中收获了多项重量级荣誉。

2006年,“万安罗盘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此同时,万安罗盘还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一重要身份。这些荣誉的加持,不仅让万安罗盘的文化价值与工艺水准得到权威认可,更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在守护非遗技艺、传播地域文化的道路上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引导员的热情接待和细致讲解下,实践团成员们有序参观了店内的各个区域。引导员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吴鲁衡罗经老店的历史渊源,作为传承数百年的老字号,吴鲁衡罗盘凭借其精湛工艺与卓越品质,在国内外各类赛事与评选中屡获殊荣。1915年,吴鲁衡老店产品于美国费城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脱颖而出,斩获金质奖章。同年,其产品还荣获民国政府农商部“二等奖”以及南京南洋劝业会“优等奖”。

吴鲁衡罗盘获奖证书原件

随后,引导员带领实践团成员们近距离观看并学习了罗盘的一些基本制作工艺。从选材开始,大家了解到制作罗盘的木材需经过严格筛选,要求质地坚硬、不易变形,以保证罗盘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在刻度绘制环节,引导员特意带领实践团成员观摩了工匠们的现场制作过程。工匠们在罗盘上书写文字时,笔触稳健精准,没有丝毫差错与犹豫;对于每一个角度所对应的内容,更是经过反复校验,确保分毫不差。这种极致的严谨态度,正是工匠们匠心的生动体现。看着一块块普通的材料在工匠们的手中逐渐变成初具雏形的罗盘,实践团成员们无不感叹传统工艺的神奇与精妙。​

罗盘工匠正在进行油货工序

遗憾的是,据引导员介绍,罗盘制作中最核心的“安针”工艺,作为老店的独门绝技,一直以来都不对外开放。这一工艺直接关系到罗盘的精准度,是吴鲁衡罗经老店历经百年传承的关键所在,其技术的保密性极高。​

实践团成员在观摩罗盘制作过程中,看着工匠们在车盘、分格等工序上耗费大量时间重复打磨,制作周期如此之长,不禁产生了思考:传统工艺的坚守固然珍贵,但面对耗时费力的基础工序,是否能在保留核心手工精髓的前提下,尝试引入机械化辅助?

比如木材初步成型的车削环节,或是刻度线条的基础勾勒,这些对精度要求高却重复性强的步骤,若能用机械替代人工完成前期加工,既能减少工匠的体力消耗,也能提高制作效率。但大家也明确,像写盘时的笔触韵味、安针时的核心技艺,这些承载着“匠心灵魂”的关键工序必须坚守手工制作,才能保住罗盘的文化根脉。毕竟,机械化只是辅助手段,绝不能让冰冷的机器替代工匠们在每一道工序中倾注的专注与温度,唯有这样才能在传承中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平衡。

徜徉罗经博物馆,探寻非遗脉络

步入老店后的万安罗经文化博物馆,迈过大门,一尊大型罗盘模型便映入实践团成员眼帘。讲解员以这一模型为切入点,详细阐释了罗经文化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厚关联。

“在农业领域,罗盘的实用价值尤为显著。”讲解员介绍道,其不仅能为村落选址、农田开垦提供精准的方位指引,更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而在水利工程方面,尽管罗盘并非核心工具,但其精准的方位测定能力,可对局部地形勘测形成有效补充,为沟渠开凿的走向规划、堰坝修建的位置确定提供科学参考。

讲解员进一步说明,罗经文化巧妙融合了方位认知、节气规律与五行学说,构建起 “时空一体” 的独特农业哲学,深刻体现了传统农耕文明对自然规律的洞察与顺应。

讲解员正通过大型罗盘模型为实践团揭秘罗盘的种种奥秘

接着实践团成员依次参观了“罗盘源流”“技艺展示”“文化影响”等展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在吴鲁衡博物馆中,通过360°无死角投影技术,有关罗经的信息内容得以生动、直观地呈现给游客。这种技术打破了传统展品展示的局限,能将万安罗盘的制作流程、历史源流等内容以动态影像的形式全方位投射,让游客仿佛置身于罗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

实践团通过现代科技了解罗经文化

最后,在展馆核心展区,实践团成员有幸观摩了“镇馆之宝”——磁陨石。

磁陨石样本观测图片

这颗承载着宇宙磁场能量的稀有天体标本,不仅以熔融纹理诉说着星际旅行的沧桑,更因天然强磁性成为吴鲁衡罗盘指针磁化的关键“能量源”,让团队成员在触摸历史与宇宙的连接中,深切感受到传统导航智慧与天体自然力量的奇妙共鸣。三百多年来其始终不断地为吴鲁衡每一面罗盘(探针)授磁赋能,可谓功勋显著。吴鲁衡罗盘采用祖传工艺,经选料、车盘、分格、清盘、写盘、油货、安针(核心技术)七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每一道工序又分很多小工序。从一块木板到一件成品,根据工艺需求,选用虎骨木、银杏木等木材,周期需要三个月至一年不等。宇宙天体标本上百年为吴鲁衡罗盘授磁赋能,见证自然与匠心的共鸣,对每道工序的极致打磨,对时光的耐心守候,让祖传工艺延续至今,这便是当代工匠精神的鲜活诠释。

对话非遗传人,深悟传承之道

最后,实践团与第八代吴鲁衡罗盘传承人吴兆光先生围绕罗盘非遗传承相关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吴兆光先生深入交流罗盘文化

实践团在谈及非遗传承的难点时,吴兆光先生直言,罗盘非遗传承的核心困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机械效益低、学习过程艰苦。“他(传承)所面临的难题无非是两个方面。第一个,确实太苦,别人不愿意学,还有一个是什么呢,机械效益低。”吴兆光先生说。他表示,近十几年来国家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支持非遗文化传承,社会各界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虽有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大众对传统工艺、工匠及戏曲类艺人的认知仍处于较低水平。这直接导致家长们不愿让孩子投身非遗文化领域——学习过程需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换来的经济效益却并不理想,最终能坚持学到最后的人寥寥无几。

关于政府帮扶的作用,吴兆光先生强调政府的宣传工作起到了关键推动作用。他认为,任何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首先需要拥有庞大的受众群体,受众基数提升后,喜爱该行业的群众数量自然会随之增加。其次,国家的大量资金投入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博物馆的建设扶持,还是店铺修建的补贴政策,都显著减轻了非遗传承人面临的经济压力。

实践团与非遗传承人吴兆光先生在老店门前合影留念

吴鲁衡罗经老店之行,让实践团成员对工匠精神有了具象认知:工匠们对罗盘文字、刻度的极致苛求,展现出敬畏技艺、专注坚守、精益求精的品质,打破了对传统手工艺的片面认知。这份精神与工业报国使命相呼应,吴鲁衡罗盘曾为国争光,如今作为非遗和地理标志承载民族自信。实践团认识到,工业报国需各行业注入工匠精神,以严控质量、攻克核心技术、打造中国品牌,这是青年践行报国之志的方式。

供稿: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休宁县万安古镇调研万安罗盘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编辑:陆律江

摄影:张杨晨

责任编辑:雷舒涵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43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