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非法放贷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7 月 8 日上午8时,安徽大学法学院“法润民生” 实践团赴合肥市 肥东县肥东农商银行,与银行工作人员就 “非法发放贷款罪” 进行深入研讨。这场理论与实践的碰撞,既展现了青年学子钻研法条的精神,也体现了金融从业者对司法实务的深刻理解,为法学实践教育注入了新活力。
学子开篇释法理 条文分析明边界
研讨伊始,“法润民生” 实践团成员以《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为基础,系统梳理了非法发放贷款罪的构成要件、立案标准及法律责任。结合典型案例,成员们从 “违反国家规定” 的界定、“重大损失” 的量化标准、主观故意的认定等方面进行阐述,展现了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实践团负责人表示,此次交流旨在跳出书本框架,探寻法律条文在金融实践中的应用逻辑,为未来法律实务积累经验。
图为实践团成员梳理非法发放贷款罪的知识点
行家解惑破难点 实践智慧启新思
银行工作人员结合多年信贷风控经验,聚焦非法发放贷款认定中的实务难题展开分享。他们指出,实践中存在 “形式合规与实质违法” 的冲突、“过失放贷与故意违法” 的界限模糊等问题,需要结合行业规则、交易习惯及个案细节综合判断。此外,工作人员介绍了银行内部贷前审查、贷中监控、贷后管理的全流程风控体系,揭示了法律风险防范与金融服务效率之间的平衡技术,让实践团成员对法律与实务有效结合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图为银行工作人员向实践团成员介绍实务案例及分析
研讨结束后,实践团成员与银行工作人员合影留念。“法润民生”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与实务人员深入交流,真切体会到法律条文不是冰冷的文字,真切明白法律不仅要懂“法理”,更要明 “事理”。银行工作人员也对实践团成员寄予厚望,期待他们坚守底线,成长为优秀的法律人。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银行工作人员合影
撰稿人:刘言丽 图片:周杨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