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2025年7月17日,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医路“童”梦社会实践服务团队走进眉山市某区妇幼保健院,开展访谈调研工作,以初步了解眉山市某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现状与AI技术对基层儿科诊疗能力提升的适配程度和积极作用。
▲图为医路“童”梦社会实践团队在妇幼保健院的合照
初探·倾听民声
▲图为医路“童”梦社会实践团队抵达妇幼保健院的合照
团队成员深入妇幼保健院周围居民,就当地基层儿科诊疗满意度进行了调研,力求每一份问卷都能真实反映当地儿科诊疗现状。团队成员了解到,当地儿科诊疗能力已经能应对儿童常见病及多发病,但小部分群众还存在对儿科医生不信任或者不认可的情况,提高基层儿科诊疗能力仍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居民剪影
凝思·蓄力探讨
初步调研后,团队成员对当地基层儿科实际情况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场内部讨论会随机展开。团队成员就访谈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度碰撞与精细打磨:如何精准切入了解“基层儿科诊疗能力现状”;如何更加全面了解“基层儿科医生培训体系”的关切点与亮点;如何更深层地解读“基层儿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与就业现状”的逻辑。
这一刻的思维激荡,只为即将到来的深度对话做足准备,确保每一问都能触及关键,调研实践的意义在梳理中愈发明晰。
▲图为采访前团队成员的准备
▲图为采访前指导老师讲话的剪影
深研·对话前沿
01主任深分享
在团队指导老师赵耀老师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对经验丰富的刘丽梅主任展开了一场富有洞见的专访。
访谈围绕基层现状、能力提升和“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体验三个核心维度展开,聚焦当前医生眼中基层儿科诊疗的现状与困难存在的问题。访谈时,刘主任以详实案例聚焦医疗技术、专业设备与人文关怀,为团队成员讲述了基层儿科当前亟待突破的瓶颈:目前基层医疗对于逐渐变化的疾病谱与新技术新发展学习与应用不足,成为限制基层医疗发展的主要问题。
▲图为刘主任填写调查问卷和讲述基层儿科现状的剪影
那么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能力呢?刘主任分享了宝贵的经验与对完善路径的深刻思考,真实的职业生态、政策影响与人才流动趋势在对话中逐渐明朗,基层医疗应该将常见病的精准诊疗、罕见病的识别与转诊,以及医患沟通与人文关怀作为进一步提升的重点。
▲图为赵耀老师和刘主任就《儿童常见病标准数据集》中的罕见病进行讨论的剪影
同时,团队为刘主任详细介绍了“标准化虚拟儿童患者模型”,并邀请刘主任对模型进行了体验,刘主任表示模型在基层的应用具有较大潜力。团队将秉承奉献初心,为标准化儿童患者模型的优化提升和基层儿科诊疗能力的提高奉献青春力量,争取让更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近距离感受科技为基层儿科诊疗能力提升带来的全新可能。
▲图为团队介绍“标准化虚拟儿童患者模型”剪影
访谈结束后,赵老师谈到,儿童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扎根基层、提升基层儿科诊疗能力迫在眉睫,重庆医科大学作为儿科发展的重要力量,更应该结合新技术新发展,为基层医疗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经深入交流,赵老师与刘主任的分享令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未来,成员也将始终坚守奉献初心,以青春之力投身于基层儿科事业的发展,力争让更多基层医务工作者真切感知科技赋能基层儿科诊疗的全新潜能。
02医生真感触
团队还对该妇幼保健院当天坐诊的两位儿科医生进行了访谈,通过 AI 模型推广体验与医生访谈,借此既看到 AI 技术为医疗带来的新可能,也初步了解到该地区基层医疗在转诊流程与病例资源等方面的现状。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儿科医生的剪影
从街头巷尾的民意采集,到凝神聚智的案头筹备,再到与资深专家的深度对话,这一天的行程饱满而深刻。团队成员不仅用脚步丈量了基层医疗的土壤,更用心听到了来自民众、一线基层医生以及创新科技的多重声音。
每一次调研、每一次讨论、每一次访谈,都是团队成员探寻提升之道、贡献青春智慧的坚实一步。之后,团队成员将继续带着今日的收获与思考,在守护儿童健康的征途上,步履不停,探索不息!
撰文 |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 医路“童”梦社会实践服务队 杜若涵 罗雯娇 戴晓婷 胡英
摄影|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 医路“童”梦社会实践服务队 王森 李嘉庆 廖晶晶
一审一校 |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 医路“童”梦社会实践服务队
二审二校 | 重庆医科大学儿科学院 医路“童”梦社会实践团队指导老师 赵耀
三审三校|庄巡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