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基层教育 > 正文 分享

五经富烟花火龙的传承新章——惠州学院薪火龙腾队以青春解码三百年技艺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5.7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五经富烟花火龙的传承新章——惠州学院薪火龙腾队以青春解码三百年技艺


基层网7月25日讯(通讯员 曹毅)近日,惠州学院薪火龙腾队深入五经富镇,聆听传承人讲述历史,亲手触摸火龙的筋骨,更以青年视角设计文创IP,拍摄非遗宣传纪录片,深度探寻这项濒危技艺,用青春智慧助力其焕发新生。五经富烟花火龙是揭阳市揭西县五经富镇一项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但因人员外出等因素,烟花火龙表演自1993年起中断,2024年揭西县五经富传统文化促进会成立后,在当地政府支持和非遗传承人响应下,于2025年正月十五元宵节重启。

图为五经富烟花火龙

扎根敦睦堂聆听守护者的心声

要理解烟花火龙,必先读懂它的“守护者”。在五经富镇第四村敦睦堂——烟花火龙制作场地,五经富烟花火龙队队长曾增华先生向队员们揭示了这项技艺的深厚底蕴。

图为五经富烟花火龙队队长曾增华先生向团队介绍五经富烟花火龙

曾增华队长追溯了烟花火龙自清代从苏州传入五经富的历史脉络,并着重阐释了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此外还向团队成员介绍了烟花火龙的发展现状、制作流程以及“烧烟架”“鲤鱼跃龙门”“九龙吐珠”等独特的表演环节。团队成员深切感受到五经富烟花火龙的独特魅力,也明确了团队实践的方向——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群体,看见并爱上烟花火龙。

沉浸式学习触摸火龙“筋骨”的温度

在敦睦堂,团队成员从观察者转变为参与者,跟随火龙制作艺人曾周先生学习核心技艺。队员们首先观摩了“画龙”环节。曾周先生详细介绍了“画龙”的全流程以及颜料调配的奥妙。随后,团队尝试了更具挑战性的竹骨编扎。针对队员提出如何让竹篾变形的疑惑,曾周先生指出:“制龙骨须采用竹龄3年以上的苗竹,将其削成篾片后须用‘龙江水’浸泡3天,然后用火炉烤至柔软弯曲,再迅速用水定型。”此外,曾周先生还示范了制作龙身关键的“十字交叉加固法”,并手把手指导队员实践。从选材破篾到绑扎定型,队员们亲身体验了传统工艺的严谨与智慧,深刻领悟到非遗传承中“守正”是“创新”根基的道理。

图为火龙队制作艺人曾周先生示范龙身的制作

图为火龙队制作艺人曾周先生介绍“画龙”的流程

创意焕新当古老图腾遇上青春IP

如何让百年火龙打动年轻一代?团队将调研的深刻理解转化为创意行动——设计烟花火龙专属IP形象及文创产品。

“既要有传统的魂,也要有现代的型。”曾增华队长为团队设计IP形象指明方向。团队瞄准年轻群体的审美,采用卡通化、潮流化的设计语言,最终创作出烟花火龙的IP形象“火龙宝”。此外,团队根据火龙队的需求,设计出龙灯等文创产品。

图为团队为烟花火龙设计的IP形象“火龙宝”

图为设计的“龙灯”及图案

同时,团队基于五经富烟花火龙的基本概况、历史溯源以及表演活动内容等设计了系列海报,旨在用更直观的方式传播烟花火龙的历史故事。

图为团队设计的五经富烟花火龙宣传海报

记录与传播留存技艺光影

为拓展烟花火龙传播途径,促进五经富文旅发展,团队在敦睦堂及当地黄龙寺风景区,利用专业设备对烟花火龙的关键制作步骤和制作场地及风景区环境进行了VR素材采集和非遗纪录片的拍摄。团队现已完成了VR全景图、宣传纪录片和宣传推文的制作,现已发布在多家新媒体平台,累计浏览量突破2万次。

图为团队制作的VR全景图和非遗宣传纪录片二维码

青春实践点亮传承之路

本次实践不仅为五经富烟花火龙建立了系统的数字化档案,更通过“火龙宝”IP形象及龙灯等文创产品,努力让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在年轻群体中焕发新的活力。团队成员在田野调查中深化了对文化根脉的敬畏,在竹骨编扎间体悟到“守正创新”的传承真谛。

非遗传承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年轻一代持续发力。接下来,团队将继续进一步拓展“火龙宝”的应用场景,制作系列非遗宣传视频,联动当地文旅平台扩大影响力,以这份实践为起点,持续探索非遗活态传承的新路径,让古老的文化在当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为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图为团队与五经富烟花火龙队队长、制作艺人合影

责任编辑:赵先声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在工作时间24小时内处理您的诉求。
186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