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0日至21日,郑州大学“焦桐星火”实践队赴河南省兰考县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3名队员深入东坝头镇张庄村、焦裕禄精神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调研、劳动体验等形式,见证焦裕禄治沙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图为张庄村
焦桐星火的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了张庄村,这个曾经是焦裕禄书记治理风沙的前沿阵地。
时间倒回1963年,张庄村西,那时风沙肆虐,狂风卷起沙砾,淹没农田,逼得百姓背井离乡。同年春天,县委书记焦裕禄背着干粮踏入张庄,在漫天黄沙中蹲点调研。在村民魏铎彬家,他听到一个关键细节:“翻淤固坟”——挖地下湿泥覆盖沙丘,可瞬间固沙。焦裕禄如获至宝,提炼出“贴膏药”(翻淤压沙)、“扎针”(种植刺槐)的治沙法。他从群众实践中总结出了“造林固沙;育草封沙;翻淤压沙,三管齐下才能根治风沙”的三条治沙经验,并在此召开现场会,向全县推广。
▲图为张庄村幸福路
今天,实践队员走在张庄村的“幸福路”上,道路两旁可见红色风格的各类商户,讲理堂等基础民生建设设施完善,当地村民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以及带有红色文化的旅游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了整个村庄的生活质量。
▲图为队员劳动实践
紧接着,队员们前往了焦裕禄精神实践教育基地,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包括参观展览、学习拜读相关图片资料以及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深入细致地了解了焦裕禄书记的生平事迹以及他那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治沙精神。这次的体验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焦裕禄精神的丰富内涵,也让他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和伟大,感受到了通过双手改变环境、创造价值的喜悦和自豪。
20世纪的张庄村,是受自然灾害困扰的不毛之地。2014年的张庄村,仍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近三千人中,仍有近25%人挣扎在贫困线下,人均年收入仅3400元。2023年的张庄村,村集体经济突破100万元,人均收入达23275元,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张庄村的蜕变密码,藏在焦裕禄用钢笔顶住肝痛时画下的治沙图里,藏在后辈的一次次实践中。乡村振兴之路——唯有将精神的根扎进泥土,才能在时代的飓风中挺立成林。
撰文 | 马婉烨
图片 | 刘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