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水下设施规模持续扩大,其结构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浙江海洋大学科研团队自主研发“水下精灵”水下设施裂缝智能检测机器人,通过结构设计创新,融合光学视觉识别与声学远距离探测技术,攻克复杂海况下实现抗流悬停、浑浊水域实施高精度检测等难题,为水下设施裂缝检测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2025年1月,“水下精灵”在舟山市长峙岛揽月湖完成首次实地应用。揽月湖是舟山市长峙岛上人工围筑的海水湖泊,与东海仅一堤之隔。该湖作为浙江海洋大学水上活动基地,建有大量水下设施,包括水上平台、船舶停靠港等。
团队成员通过联络设施管理部门负责人获悉,自2013年揽月湖主湖及配套水下设施竣工以来,因长期受海水侵蚀影响,水下设施混凝土结构腐蚀性裂缝隐患频现,安全风险持续累积。了解情况后团队主动对接相关老师,对混凝土腐蚀性裂缝展开重点检测,精准定位多处顺筋开裂隐患,为后期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高精度的检测结果与高效的检测模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
(图:设备下水前检测)
(图:揽月湖下水应用)
机器人的稳定运行离不开理论准备和模拟实验的同步推进。在理论模拟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Fluent流体仿真模拟,对“水下精灵”的外形结构进行设计和调整,选择阻力最小、结构最稳定的设计,并在水池实验中验证设备水下工作时的抗流悬停性能。团队成员通过模拟不同水流、水压环境,对机器人运动稳定性进行多次测试,终使机器人能够适应不同水域环境,为复杂水域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水池实验前设备调试)
(图:水池实验动态性能测试)
作为“智慧海洋”建设的重要成果,“水下精灵”的研发不仅提升了水下设施巡检的智能化水平,也展现了当代青年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未来,该技术有望广泛应用于跨海大桥、海底管线等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测,为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责任编辑:董隼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
如果当前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存在不妥之处,请及时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