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湖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地旅小太阳”青年志愿服务队在白云山村,开展了地理科普主题活动。通过四类主题鲜明的地理科普活动,为乡村儿童搭建起探索自然科学的平台,让知识的光芒与童真的欢笑在山村间交织,共同绘就了一幅生动的科普画卷!
“环球童行记”:从七大洲风光到火山模型,点亮孩子的世界认知
活动以“世界七大洲游历之旅”拉开序幕。志愿者通过世界美景图片与幽默讲解,将各大洲的地理景观生动呈现。随后志愿者手把手带领孩子们,用纸杯、胶水与粘土制作简易火山模型。大家尽情发挥想象,给火山“泼洒”上七彩岩浆,有的还在周围错落点缀小树与小动物,让模型瞬间有了生气。“原来火山是这样的!我以后一定要去看真的火山。”在动手实践的乐趣中,他们正一点点触摸世界的广阔,感知万物的神奇。
(团队成员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火山模型)
“走进神秘湖南”:地图探索里的家乡情感培育
志愿者凭借精心绘制的地图,向孩子们介绍湖南各市州的地理风貌:从张家界鬼斧神工的喀斯特地貌,到洞庭湖沃野千里的鱼米风光,再到韶山浸润历史的红色底蕴。孩子们在活动中重新认识家乡,“原来湖南有这么多宝贝!我要好好学习,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湖南有多棒”。这种沉浸式的地域文化科普,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种子。
(团队成员与孩子们的湖南地图填色绘画展示)
“观日月星辰,展地理奥秘”:日晷制作里的时空观念传承
活动伊始,志愿者通过有趣的故事和图片,向孩子们介绍了古人如何利用日晷、圭表等工具来计时。随后带领大家利用简易的材料制作日晷,在志愿者的带领下,孩子们组装好底盘和晷针,按照当地北纬29°精确调整晷面倾角。“四点十七分!真的对上了!”孩子们的惊奇发现,让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团队成员与孩子们一起组装日晷)
“侵蚀痕迹:动态雕塑与时间艺术”:沙土实验里的自然力量认知
活动现场,志愿者用沙土模拟沙漠环境,演示“水中矿物质如何将散沙固结成岩”,通过水流冲刷实验展现峡谷的形成过程。孩子们注视着水流冲出沟壑的瞬间,仿佛亲历大自然的漫长演变。除了展示沙漠中峡谷和岩石的形成,志愿者还利用红蓝墨水和冷热两种不同温度的水,为孩子们呈现了热力环流原理。通过实验,孩子们惊奇地发现,红墨水和蓝墨水在水中形成了不同的流动轨迹,仿佛在水中跳起了一场奇妙的舞蹈。
(团队成员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小实验)
“地旅小太阳”青年志愿服务队通过此次地理科普活动,将专业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儿童可感知的生动认知,激发了乡村儿童的求知欲。接下来,他们将继续努力,号召更多力量加入乡村科普,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相信播下的科学种子终将长成支撑乡村发展的参天大树!(作者:蔡薇 邓美智 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