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网7月20日讯(通讯员 沈王惠) 当晨雾漫过商丘古城的垛口,文昌阁下的睢阳区非遗保护中心已泛起青砖的温润光泽。7 月 19 日,南宁理工学院蒲公英计划・支教志愿服务团的成员们踏过青石板路,在这里与千年砖雕技艺相遇。中国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潘明生老师以刀为笔、以砖为纸,为学子们展开了一幅镌刻在砖石上的文明长卷,让青年力量在与古老技艺的对话中,触摸文化传承的温度。
刀痕里的光阴:潘师解码砖雕千年史
“一块砖,能刻出半部中原史。” 潘明生老师指尖抚过展柜中一块明代砖雕残件,砖面 “龙凤呈祥” 的纹样虽历经风化,阴刻线条仍透着遒劲力道。他为团队成员溯源砖雕的文明脉络:从宋代《营造法式》记载的 “雕砖作”,到明清时期豫东民居 “无雕不成屋” 的盛况,这项技艺从未脱离生活土壤 —— 影壁上的 “五福临门” 是对家族的期许,祠堂里的 “二十四孝” 是对伦理的书写,甚至寻常院墙的 “回字纹”,都藏着 “生生不息” 的哲学隐喻。
潘老师特意展示了一组按年代排列的砖雕工具:宋代的青铜刻刀泛着幽光,明清的铁凿留有匠人掌心的包浆,当代改良的合金钢凿则更适配现代创作。“工具在变,初心不变。” 他说,“好的砖雕要‘见刀见质’,刀痕要顺着砖的肌理走,就像人要顺着本心活。” 这番话让团队成员恍然:那些沉默的青砖,原是匠人精神最忠实的记录者。
(图为潘明生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解砖雕的历史。莫维强 供图)
指尖上的修行:学子执刀体验匠人魂
传习室的木案上,码放着从古城老宅收集的旧砖,砖面的风化痕迹如天然的画布。潘明生老师先示范 “冲刀” 技法:手腕悬起如执秤,刻刀与砖面呈 45 度角,发力时似惊雷破石,收刀时若流水归壑,一刀下去,砖屑簌簌落下,竟在砖面拓出一片柳叶的轮廓。“雕刻不是征服砖石,而是与它对话。” 他强调,“力道太猛会崩裂,太轻则显无力,要找到与砖质共生的节奏。”
(图为潘明生老师为团队成员详解砖雕技法。段舒云 供图)
团队成员尝试执刀,从最基础的 “直线刻” 练起。起初,刻刀在手中如野马脱缰,或深或浅的刀痕歪扭如蛇,潘老师便拿起青砖示范引导:“感受砖的阻力,就像写字时感受笔锋与宣纸的摩擦。” 两个时辰的专注中,教室里只闻刀凿与砖石的轻语。当学子们放下工具时,原本平实的青砖上已绽放出别样风景,这些带着青春体温的作品,虽不及传世之作精妙,却让 “慢工出细活” 的古训有了具象注解。
(图为团队成员在潘明生老师指导下进行砖雕创作。段舒云 供图)
文明里的接力:青春力量为非遗赋新能
新旧砖雕相映,刀痕的深浅里,是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潘老师看着学子们的作品,眼中泛起暖意:“砖雕的传承,就像这刻痕的延续,一刀接一刀,才能连成文脉。” 团队成员则将自己的作品拍照存档,想让更多同龄人看见 “坚硬砖石里的柔软匠心”。
此次古城之行,早已超越简单的技艺学习 —— 当青年学子的手掌握住传承千年的刻刀,当新鲜的目光读懂砖缝里的文明密码,砖雕这项古老技艺便在青春的注视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正如商丘古城的城墙,青砖一块接一块,方能抵御岁月侵蚀;文化传承亦是如此,一代人接一代人,方能让文明的根脉,在时光长河中永续流淌。
(图为潘明生老师与团队成员及砖雕作品合影。段舒云 供图)
此次商丘古城的砖雕非遗之行,以刀为媒、以砖为介,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潘明生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南理学子在青铜刻刀的幽光与青砖的肌理中,读懂了“见刀见质”的匠人哲学;两时辰的执刀实践,更让“慢工出细活”的古训从抽象概念化为指尖的温度。当青春的刻痕与传世的刀纹在青砖上相遇,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脉的接力——正如古城墙的青砖一块衔着一块,非遗传承亦需一代连着一代。这些年轻的手,既接过了潘老师手中的刻刀,也接过了让砖雕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的使命,让这项镌刻着中原文明密码的技艺,在时光流转中始终保持“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