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基层网 > 乡村振兴 > 正文 分享

湘大学子深入宁乡调研,探寻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时间:  来源:基层网    点击:9.9千+   字号+ 复制本页网址
扫一扫分享阅读

近日,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湘遇菁华”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12人,赴湖南省宁乡市菁华铺乡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主题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团负责人王琛在团队动员时表示,乡村振兴不是抽象概念,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密码藏在田埂间、屋檐下,团队此行将带着多学科视角,从治理细节、产业肌理、语言景观建设里寻找答案。这支由多学科背景青年学子组成的队伍,便循着这一思路,以实地调研、座谈交流、助农服务等方式,开启了对乡村治理与产业振兴有效模式的探寻。

(图为实践团前往宁乡市菁华铺乡开展社会实践调研)

抵达首日,实践团在菁华铺乡陈家桥村开展专题座谈会。当地负责人细数村庄蝶变,从昔日基础薄弱到如今手握“三块活招牌”,“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是关键。以垃圾精准分类、污水生态净化等为核心的治理体系筑牢了根基,而“稻油轮作”稳住的农业基本盘,与百亩黄桃园、研学旅游联动激活的产业链,更让生态优势实实在在转化成了经济效益。乡村不缺资源,缺的是串联资源的思路,高校青年学子的助力使“绿水青山”的价值变现路径更加清晰。

(图为实践团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座谈会)

生态治理是农文旅融合的底色。带着座谈会上的思考,团队重点考察了陈家桥村的污水处理示范点。曾经让人头疼的治理难点,如今成了兼具生态功能与景观价值的“湿地公园”,散步的村民、拍照的游客不时驻足。团队成员观察到,这种“治理+景观”的模式,恰是乡村旅游最鲜活的吸引力,科技不仅守护了生态,更成了农文旅融合的“隐形纽带”。

(图为实践团开展实地调研活动)

摸清当地生态与产业的潜在关联后,团队深入村民现实生活中,探寻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真实需求。成员们分组入户,围绕黄桃种植规模、销售渠道、产业瓶颈等话题与村民深聊,一笔一笔记下一手信息。“村民说黄桃熟了怕烂在地里,游客来了缺地方歇脚,这些细节比报表更实在。”一位成员在调研日志里写道。调研间隙,团队给村里孩子送去学习用品,还协助嶂山村乡村书屋完成启用筹备工作,让这个新空间成为乡村知识普及与文化服务的落脚点。

(图为实践团深入农户开展数据调研)

团队也注意到乡村文化服务的缺口,于是依托新启用的嶂山村书屋,策划了“七彩假期”系列公开课。“安全护苗”主题课的溺水自救模拟、“身体守护”课里的卡通图解、“法治启蒙”课中的生活案例、“美育实践”课上的非遗植物拓印,让孩子们在充满趣味的互动中收获知识。在《歌唱祖国》的合唱声里,乡村儿童的笑容与歌声交织,成了文化浸润的生动注脚。

(图为实践团开展“七彩假期”系列乡村公开课)

文化扎根之外,产业增收是本次调研的关键。团队发现,黄桃作为当地特色农产品,虽品质优良却面临销路局限,便决定发挥新媒体优势,在黄桃园搭起直播间。镜头里,丰收的黄桃、果农的古法种植故事、包装车间的忙碌场景,吸引超千人次观看,助力“陈家桥黄桃”走出去。直播结束后,成员们化身“电商达人”,手把手教村民拍视频、做直播,一位果农的话道出变化:“以前守着桃园等收购,现在手机上就能找买家。”

(图为实践团开展全天式助农直播)

此次社会实践调研,不仅是一次深入基层的学习,更是一场青年智慧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实践团成员们从污水处理的技术创新中见证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从黄桃产业的数字赋能中探索传统农业的升级路径,亲身触摸到科技、人文与产业在乡村沃土中深度融合所迸发的蓬勃力量。这里蕴藏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的智慧,更孕育着通过资源整合与守正创新实现乡村发展的无限潜能。

(图为实践团负责人王琛为农户进行直播技术讲解)

湘潭大学的青年学子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为探索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贡献青春力量。(撰文:王琛 ; 图片:付晨)

责任编辑:王丽 声明:凡来源以“基层网”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使用,注明来源非“基层网”的作品,均为传递更多价值信息而转载自其它媒体,如果内容存在不妥之处,请向我们 投诉举报,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诉求。
322
视频推荐 更多 +
图库推荐 更多 +
推荐阅读 最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