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27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校区、苏州理工学院“港通天下,智链未来”港口企业实践队深入连云港徐圩港区开展产学研实践活动。师生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在建港口工程、调研新能源应用、体验海上施工技术,深入了解现代港口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
板浦项目部:港口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双向奔赴”
7月25日上午,在板浦作业区二期码头工程项目部,师生们了解到这个连云港市重点工程将建设7个1000吨级内河泊位,设计年吞吐量180万吨。项目通过“港口+物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海州区及临港物流园提供高效水运服务。“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区域物流效率,其标准化施工流程和智能化管理平台更为内河港口建设提供了示范样本。”项目经理许工介绍道。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项目团队研讨码头工程规划建设细节。
徐圩港区:光伏板下的“绿色港口”实践
7月26上午,团队接着来到了徐圩港区。徐圩港区的绿色能源实践让师生们印象深刻。作为全国首批增量配电网改革试点,徐圩新区已建成总装机容量超200兆瓦的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达8.16亿千瓦时。港口创新利用仓库屋顶、皮带机廊道等空间部署光伏组件,年节约标煤26.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3.4万吨。“光伏系统与储能技术的结合,实现了港口能源的智能化调度,这是绿色港口建设的典范。”实践团指导教师韩罡表示。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技术人员交流太阳能光伏板组件铺设工艺。
打桩船甲板:解码海上施工的“技术密码”
7月26日下午,团队通过港口运输船登临了项目在用打桩船,调研海上土木工程与地面施工的差异。在海上施工环节,师生们登上打桩船实地考察。这艘配备智能液压系统的打桩船桩架高达150米,可施打700吨级桩基,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实时监测沉桩状态。“海上施工要应对风浪、潮汐等复杂环境,技术要求远高于陆地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凌工介绍,港口建设正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施工效率和质量。
同时,港口海上施工就业与传统土木水利差异对比,在地面施工时,依托稳定地基,侧重土方开挖与结构浇筑,但在海上施工,需克服水体阻力与腐蚀性环境,采用钢管桩沉桩、围堰法等技术,并强化防风浪与耐久性设计。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摩技术人员演示打桩船沉桩流程。
合影留念:共绘港口发展“青春蓝图”
本次实践活动通过“技术观摩+场景讲解”模式,深化学生对港口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认知,为行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实践队成员牛天乐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土木工程与现代港口建设的深度融合,特别是在绿色能源、智能施工等方面的新发展,为我们专业学习开拓了新视野。”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走进港口,走进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学习调研,探寻港口发展新方式与传统土木结合的新路径,给予了他们未来更多的发展方向,同时努力展现我国港口建设的国际竞争力。
图为实践队成员与项目管理人员在徐圩港区合影。
此次“港通天下,智链未来”港口企业探索活动,既是暑期社会实践创新的生动实践,也是港口行业迈向绿色化、智能化的关键一步。通过技术观摩与场景讲解,师生团队深刻认识到光伏能源、智慧调度、海上施工等技术的核心价值,为未来人才培养与科研攻关提供了方向。(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 金宇轩)